乳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乳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研究

李晓娜

包头市肿瘤医院 放疗门诊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效果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进行三维适形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放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差异不大,治疗后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放疗皮肤受损产生率为4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治疗效果的差异并不大,但是调强放疗在减少皮肤损伤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乳腺癌;质量控制

乳腺癌是女性群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激素水平异常、肥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引起,患病后患者会出现疼痛、乳房红肿、溢液、乳房形态异常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1]。传统乳腺癌进行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但是术后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创伤都比较大,所以保乳术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放疗是保养乳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放疗期间,由于患者乳腺变化导致放疗靶区剂量并不均匀,所以容易产生效果差异。所以需要应用精准度比较高的调强放疗或者是三维试适形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乳腺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效果及质量控制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资料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7.35±2.65)岁。观察组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8.55±2.45)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预计生存期超过6个月;(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自愿参与实验;(3)不存在放疗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有过放疗史;(3)存在精神疾病;(4)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两种患者都进行常规治疗,化疗药物选择静脉注射,多西他赛(生产厂家:广东信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8011,规格75㎎/㎡),每天应用一次。

1.2.1对照组采用调强放疗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保持体位舒适后使用激光定位灯进行标记,并且调整乳房托架参数。辅助患者进行CT影像检查,使用激光在定位标记处放置铅粒或者是其他放量使用的金属标志物。患者在扫描期间需要保持均匀呼吸。扫描完成后根据CT扫描的影像。在计划靶区选择中线,病灶部位剂量限定为不超过30Gy,侧乳不超过5Gy,患病侧肺部小于处方剂量,连续治疗2个月[2]

1.2.2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治疗,对患者进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确定房间区域,扫描范围是从内线到正中线,以皮下4毫米为前部接线,后部接线紧贴胸,壁以腋下,中线为外界,体中下为内界,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患者燕窝胸骨外放5—7毫米,头脚外放8—12毫米,采用常规视野和楔形板照射。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

(1)对比放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53(CA153)的情况,主要是在放疗前以及放疗一个月后进行记录对比。

(2)观察两组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使用急性放射损伤标准进行分级,零级表示皮肤无明显反应;一级:轻微红斑、皮肤出现轻度干性反应;二级出现散在红斑,皮肤褶皱位置出现湿性反应或水肿;三级皮肤出现脱皮、凹陷水肿;四级皮肤出现溃烂和坏死,产生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将实验数据妥善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时,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时,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明显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放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情况

放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差异不大,治疗后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见表1:

表1 放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CEA(ng/mL)

放疗前     放疗后

CA153(U/mL)

放疗前     放疗后

对照组

25

5.41±0.77

3.54±0.76

18.34±2.15

13.32±1.56

观察组

25

5.51±0.69

3.26±0.66

18.31±2.21

13.59±1.26

t

0.484

1.391

0.049

0.673

P

0.631

0.171

0.961

0.504

2.2对比两组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

观察组患者放疗皮肤受损产生率为4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存在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管理的满意度情况(n,%)

分组

例数

0

1

2

3

4

产生率

对照组

25

20

3

2

0

0

5(20.00)

观察组

25

13

7

3

2

0

12(48.00)

X2

4.367

P

0.037

3 讨论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由于女性的健康意识提高,所以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的乳腺癌早期患者增多,对这一部分女性主要选择通过放疗进行保守治疗。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肿瘤正常生长,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方法。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通过应用三维系统的精准定位病灶,从而聚焦局部病灶,照射使放射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治疗效果良好[3]

研究结果显示,放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差异不大,治疗后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放疗皮肤受损产生率为4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存在意义(P<0.05),说明这两种放疗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抑制乳腺癌肿瘤生长,但是调强放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皮肤损伤更低,可能是由于这种放疗能够减少高剂量放射物质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减轻剂量热点导致的软组织毒性。

总之,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但调强放疗安全性相对较好,对皮肤损伤小,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明丽, 雷亚楠, 李贺. 不同调强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参数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23, 39 (22): 3848-3854.

[2]刘芬, 赵丰雨. 调强放疗在乳腺癌放疗中的临床分析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5 (18): 235-236.

[3]刘小龙, 杨波, 庞皓文, 何丽佳. 乳腺癌根治术后锁骨上区IMRT与3D-CRT放疗技术剂量对比研究[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3 (02): 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