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李明达1   戴宇航 朱小莉2

1.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400

2.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4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地铁运营中,车辆检修工作与质量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加强数据信息化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智能质检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有助于规范和标准化地铁检修工作流程,确保检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需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经济、便捷。

关键词: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策略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广泛关注。而车辆的定期和规范化检修,是确保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深入分析现有检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质量监管与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铁车辆检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检修规程体系不健全

地铁车辆检修工作涉及面广,规程体系建设是保障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目前,部分地铁线路运营时间较短,相关检修规程编制较晚,规程设置不够全面和系统。例如,对新型故障的定义和处理规程可能没有及时跟进,老化部件的维护标准也需进一步完善。这导致检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感到规范依据不足,提高了工作难度。

(二)质量考核制度不完善

地铁车辆维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运营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制度,可以对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地监控和评价,也有利于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而,部分地铁企业的质量考核制度并不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全面,重结果而轻过程,缺乏对人员执业能力和作业方法的考量。一些隐蔽操作的检查也较为薄弱。这使得工作考核无法充分发挥管控作用,也给车辆隐患防控埋下隐患。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弱

现代化的设备检修维护越来越依赖数据支撑,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车辆状态参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维保水平。但是,部分地铁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弱。数据统计功能简单,设备老化趋势和故障模式的研判能力不足,无法建立精细化的维保策略。检修部门和运营部门的数据壁垒较明显,难以保证两者之间取得信息互通共享,给综合分析造成一定困难。因此,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提升统计、分析和研判的能力,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策略途径

(一)建立规范化检修质量标准体系

要实现车辆检修质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尤为关键。这既是质量管控的基石,也是推动监督考核、责任追溯等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可从四个层面着手:

第一,要对车轮、制动系统、牵引系统、控制电路等关键部件制定详细、量化的质量检验规程,设定技术状态监控与评判参数体系。同时,对轴箱更换、车轮纠正、制动调试等重要作业制定质量验收和交接标准,做到过程可控、结果可测。

第二,加强质量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要编制系统完整的作业质量规范,制定充分的自检、互检措施,推行质量过程控制表,实现对每道工序的严密控制,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三,充分、合格的检修设备、工装、人员、环境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严格的确认机制。如设备定期检定、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使条件资源状态可控,为标准化作业提供基础保障。

第四,对质量问题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有明确、公正的考核追责机制,促使全员重视质量,形成问题导向、源头治理的理念。同时也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二)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督机制

地铁企业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车辆检修质量监督,是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作为独立的外部力量,第三方机构可客观行使全过程抽查、评估、诊断等功能,发现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可有效规范企业自身的质量行为,推动其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第三方监督的重点在于质量评估与风险隐患挖掘。通过对维保作业全过程的抽查式监测,检查质量控制是否到位。对车体运行参数开展采集分析,判断技术状态和安全性。必要时还将仿真测试或解体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以发现车体和部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当发现问题时,将客观提出整改意见,督促企业整改到位。此外,第三方机构还将开展定期的质量诊断。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明确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基于行业先进标准,提出质量管理战略的优化建议。这有助于企业质量体系的持续完善。随着这类第三方监督的推广,地铁企业将面临更严苛的外部质量考核。这将促使其主动加大管控投入,建立更为系统、严密的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如此,在“外强中干”的双重作用下,车辆维保质量将得到有效遏制与改进。

(三)完善检修员素质培训和激励机制

对于培训,明确的方向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并使之常态化。新入职员工要接受系统知识学习,比如车辆构造、工作原理、故障模式等,并与实物实景对接,夯实基础。同时建立技师等级体系,高阶技师带教初级,实现技能递进式培育。再则,针对新车型、新设备、新工艺开展专题培训,采用集中学习及挂职等方式拓宽技术视野。此外,还要定期举办交流活动,集体探讨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决能力。激励机制也需要因人施策促进成长。可实行技能考核,评定个人水平并实行绩效挂钩,对修复质量优异者实施表彰、提供奖励。建立团队激励机制,鼓励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关注员工发展需求,培养复合人才,兼顾技能提升与管理锻炼。开展文体活动释放工作压力,使员工在获得工作满足感的同时也关注自身成长。通过培训与激励的有机融合,不断推进检修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自豪感。这将有力激发其工作热忱,并转化为车辆维保质量的持续进步。

(四)构建车辆全生命数据管理平台

地铁车辆自设计研发至报废退役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蕴含丰富的状态监测、故障预测、质量分析等价值。因此,构建统一的车辆全生命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将大有裨益。该平台的建设要依托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聚合。无论是来自设计阶段的理论分析,还是实测试验数据;来自制造环节的部件加工、装配工序信息;抑或车体运行和维修中的状态监测和故障报警数据等等,平台均能实现采集、传输和存储。基于此,将有效攫取车辆全生命过程中的质量和诊断信息。存储的数据并非臃肿无用,而是要实现多维挖掘应用。如对设计及制造数据建立数字化车辆信息模型,实现“数字孪生”;运用大数据及AI算法研判故障机理、关联分析、状态评估、寿命预测等,为制定科学的维保策略提供支撑。也可反哺优化设计制造环节,完成知识闭环。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地铁车辆检修与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化、体系化、智能化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地铁系统的安全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也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原宇博.地铁车辆检修与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16):189-192.

[2]王梁,杨燚.5M1E在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3(02):12-15.

[3]周仕能. 贵阳地铁1号线车辆维保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贵州大学,2023.

[4]孟军磊,朱佳.加强地铁车辆检修质量管理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21,49(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