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解读

季亚林

(中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衡阳  421200)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认识。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有对传统心学的改造和转化,更有对传统心学的创新和发展,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对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大量论述涉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标志着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过去,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主要围绕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关注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党的事业、党的理论和党的建设入手,深入研究习近平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力图在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精髓要义的基础上阐明其原创性理论贡献。

一、强调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揭示党的伟大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特色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1]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的,党的伟大事业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1.阐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2]”这种连续性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连续不是停滞,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4]”这是对过去误解的有力驳斥。今天,中国以创新支撑的历史进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5]。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特质的基础上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这就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未来中国贯通起来,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6]。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3.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这三个使命任务是层层递进的,只有推动文化繁荣才能建成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党的理论创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作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论[10]。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释了“两个结合”,强调“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结合”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语境中,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12]。与此前的讲话相比,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结合”作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不仅仅是作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论,论述的视野格局更为宏大。

1.提出守好魂脉和根脉的新要求

提出守好魂脉和根脉的新要求,意味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领悟。在党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中,不能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也不能丢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13]。魂脉与根脉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通过与根脉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和表达形式,这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14]。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时,并没有简单地使用“中华文化”等表述,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新要求的提出,将改变党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入到更具实质性的内容层面。

2.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全球视野和中国历史的审视。这种自信不仅体现了对文化起源、发展和精髓的理解,还反映了对文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5]。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的高度,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16]。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不仅高度肯定,而且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作了深入的实质性评价。文化自信的对象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8]。文化自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

3.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新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强调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性[19]。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基础[20]。文化主体性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奠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21]。文化主体性还意味着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种文化主体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

三、化用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党的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他提出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22]。这一方针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展。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提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3]。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时代发展的理解[24]

1.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

中国共产党人心学是一种新时代的心学,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立德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传统的心学转化到党的建设领域,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25]。这种“心学”源自注重修德的传统心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的主宰地位,强调心正则身修,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引导人向上向善。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有传统心学注重个人修身养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追求“大德”,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德”。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传统心学的化用,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主观世界改造和客观世界改造的有机统一,从而区别于中国传统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27]。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也特别强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28]。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尤其重视,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的非凡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从而赋予“心学”以新的时代内涵[29]

2.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是对中国传统心学的一种创新性转化。中国传统心学虽然有其积极乐观、主动担当的精神,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缺乏组织化、制度化的保障[30]。而在共产党人的“心学”中,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思想整风,都是在一个组织化、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以保障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31]”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想建党、以德治党和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思想建党、以德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党内法规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的专门规章制度[32],需要共产党人的“心学”来涵养和支撑,才能产生真正的感召力,在管党治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3]。另一方面,仅仅依靠思想建党、以德治党也是不够的,共产党人的“心学”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党内法规制度,得到党内法规制度的支持和维护,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产生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主流和本质层面的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提出了守好魂脉和根脉的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新论断,实现了党的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文化理论,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2][4][6][8][12][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3][15][16][20][2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916121317-18页。

[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16日,第1版。

[7][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15页。

[9]《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9日,第1版。

[10][28][3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83151页。

13〕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17]杨凤城等:《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3年,第400-401页。

[18][2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日,第2版。

[19][2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8127页。

[2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14页。

[2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

[26][30][31][32]26〕〔30〕〔31〕〔32〕《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7817617717页。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