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黄加忠 余珺洁 王涛 李洋 闵俐 李雪芳

宜城市人民医院 441400

摘要目的 探究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以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计60例展开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可分为30例对照组和30例观察组。将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应用于对照组内。将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应用于观察组。组间比较: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术后,眼压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效果突出,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性

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基础性疾病之一,病程普遍较长,且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在诸多糖尿病并发症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严重视力障碍,手术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中极易诱发医源性裂孔,牵拉新生血管,导致出血,会加大手术难度。相关研究提示,手术之前积极配合应用药物治疗,可减少各类因素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此次研究将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选取6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展开分析,分析了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11~2022.9,选取6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展开分析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内涵盖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42-79)岁,均值(54.78±8.09)岁,病程介于3到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78±3.42)年。观察组内涵盖1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43~80岁,均值为(54.25±7.60)岁,病程介于3到1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43±3.21)年;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具备良好依从性;(2)其他指标正常;(3)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4)临床资料完整;(5)存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临床症状,比如嗳气、反酸、恶心等。

排除标准:(1)依从性较差;(2)精神异常或意识模糊;(3)存在恶性肿瘤疾病;(4)临床资料丢失。

1.2 方法 

将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应用于观察组,在手术前2到6天应用雷珠单抗注入玻璃体腔内,手术期间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并应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实施表面麻醉,采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手术期间应用齿镊眼球固定,从眼角缘到睫状体实施平坦进针,保持和眼球处于垂直状态,将0.5mg雷珠单抗注入。拔出针尖之后1到3分钟局部压迫眼部,同时采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 此后实施包扎。

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和观察组保持一致。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值。

1.3.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青光眼、玻璃体混浊、心血管生成、眼压升高、结膜充血,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如SPSS23.0软件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为P<0.05或P<0.01时,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

2

2.1  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值

术前两组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值比较(P>0.05),术后,眼压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值改善情况(±s)

组别

病例数

眼压(mmHg)

最佳矫正视力

手术前

手术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25.73±2.28

18.11±3.17*

0.25±0.07

0.48±0.06*

观察组

30

26.44±2.16

15.49±2.08*

0.26±0.06

0.66±0.08*

t

/

1.238

3.785

0.594

9.859

P

/

0.221

0.000

0.555

0.000

注:和同组手术前比较,*表示P<0.05。

2.2 安全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组别

例数

青光眼

玻璃体混浊

心血管生成

眼压升高

结膜充血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30

1(3.33)

1(3.33)

1(3.33)

1(3.33)

4(13.33)

8(26.67)

观察组

30

0(0.00)

0(0.00)

0(0.00)

0(0.00)

2(6.67)

2(6.67)

x2

-

/

/

/

/

/

4.320

P

-

/

/

/

/

/

0.038

3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十分严重影响[1]。当前,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为应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方法,了将玻璃体积血予以有效清除,将增殖膜有效剥离,并且复位脱离的视网膜,但术中极易诱发医源性裂孔,牵拉新生血管,导致出血,会加大手术难度[2]。因此,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提示,术后,眼压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效果突出,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较高的眼内VEGF水平,在新生毛细血管生理和病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针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治疗时,其治疗关键在于抑制VEGF。因此,应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则能够有效缓解病情发展,甚至部分患者会在药物作用下退化消失[3]。雷珠单抗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靶向抑制VE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效果突出,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徐玉霜,汪懿等.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前应用抗VEGF药物29例疗效观察 [J]. 药品评价, 2023, 20 (08): 976-979.

[2]罗金秀,胡仔仲,刘庆淮等. 抗VEGF辅助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眼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国际眼科杂志, 2023, 23 (05): 827-832.

[3]蔡建园.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 (03): 118-120.

作者简介:黄加忠,男性,汉族,籍贯:湖北省当阳市,19688月出生,本科学历;职称:副主任医师;科室:眼科;单位名称:宜城市人民医院;地址: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情侣路22号;邮编:4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