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房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房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影响分析

李成雨

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房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以我院2022.2-2023.9收治的80例重症病房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即实验组给予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运动功能水平。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的应用可以显著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

【关键词】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重症病房脑出血;运动功能水平

脑出血主要是指由高血压类相关疾病史、气候变化、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疾病,其会在短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死亡率较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以上,且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重,该类疾病患者的人数比例也开始逐年攀升,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清除病灶淤血和对病灶止血[1]。在重症病房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80例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并请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2.2-2023.9收治的80例重症病房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受试患者均为脑出血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能配合治疗护理、出现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表现,并接受脑部X线断层扫描等检查,可确诊为脑出血;(2)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颅内感染;(2)合并活动性出血。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即参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详见下述表1数据。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年龄

入院时间(h)

性别

实验组

40

59.72±7.41

6.59±2.06

19

21

参照组

40

60.01±7.56

7.01±2.13

22

18

2

-

0.173

0.896

0.450

P

-

0.863

0.373

0.502

1.2方法

1.2.1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1)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率、血压、体温等,需要持续监测。这有助于及时发现任何生理变化或并发症。(2)对患者的神经状况进行密切监测,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等。这有助于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康复进展。

1.2.2实验组给予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内容包括:(1)采取一系列体位调整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促进康复。这包括将患者放置在患侧位、仰卧位和健侧位,定期交替摆放,每2~3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除了常规的体位调整外,还将实施更为积极的关节保护和运动干预。患者将接受定期的关节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2)持续进行早期吞咽训练和肢体活动训练。在患者意识清醒后,我们将引导他们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十字交叉和单双腿桥式运动。这些主动训练活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

1.3观察指标

1.3.1于患者干预3d、干预7d以及干预20d时,通过留院观察及跟踪回访,使用FMA量表,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估,该量表包括上肢与下肢的反射活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协调/速度等12项基本内容,满分为100,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为良好。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25.0。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1. 结果

2.1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比(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3d

干预7d

干预20d

实验组

40

52.38±1.36

60.29±5.48

65.05±3.60

参照组

40

51.35±2.06

57.38±6.74

59.28±3.71

t值

-

2.639

2.119

7.059

P

-

0.010

0.037

0.000

3.讨论

脑出血是指在脑组织内或其周围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情况。这可能引起脑部损伤,因为血液对脑细胞的良好供应对其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脑出血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出血性中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中风是指脑组织内血管破裂,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膜下的蛛网膜下腔内[2]。症状可能取决于出血的位置和程度,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丧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可能导致对常规护理的反应不同。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是一种强调根据患者个体需求和目标来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注重患者的自主性、参与度和生活质量,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水平,并尽可能实现其个人目标。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首先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需求和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对于脑出血患者,考虑到不同患者的脑损伤程度、运动障碍类型,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目标和计划。运动功能的康复通常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康复医学等。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通过多专业团队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支持,提高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3]。康复计划中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有助于脑出血患者逐步实现运动功能的改善。这种渐进性的康复计划能够使患者在每个阶段感受到成就,提高康复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患者,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想.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9):161-163,167.

[2]边静.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2023(30):129-132.

[3]潘贤枝,蔡燕萍,林佩松,等.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用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8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