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以四上第三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大单元视域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以四上第三单元为例

王乐依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语言运用的工具性,最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符合语文学习要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融合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大单元为统整,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依托的一体式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究。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大单元;任务驱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积累、建构与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得体表达、有效梳理传递信息,满足生活与学习中沟通交流的需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现状分析

  1. 重单篇教学,缺方法统整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以篇为单位进行教学,没有建立起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语文要素中的阅读要素与写作要素进行关联,这样一来,即使教材将实用性文本编排为一个单元,但是课堂教学仍然处于阅读习作分离、篇章教学与单元整体学习相脱离,实用性文本散落与教学中,学生阅读与表达交流能力难以提高的境地。

  1. 重方法分析,缺迁移应用

对于实用性阅读教学,教师往往注重梳理文中信息、概括事物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习得与巩固,皆属于基础性的学习任务,缺乏让学生练笔交流的设计,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1. 重阅读教学,缺交流表达

注重阅读技巧与知识的传递易忽视文本的情境、对象、目的,缺乏了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创作情境、读者与文本情境之间的沟通,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对文本进行动态理解,对阅读习作的方法策略、对听说读写活动的科学安排进行落实,强化学生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整体关照:聚焦素养,明确主题

1.素养导向,语文要素序列化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阅读与表达的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生动的观察。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观察”的序列在统编教材不同年级中反复出现,从三上的细致、多角度观察,到四上连续细致观察,从三年级的注意事物变化到四年级写清变化、记录心情,语文要素在教材螺旋往复的编排中不断出现并进一步落实,明确要素序列才能帮我们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最终给予学生超越观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2.调整拓展,内在逻辑结构化

大单元教学是有特定素养训练,倡导大任务、大情景的整体的教学,四上第三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设置了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以及“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与园地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的关联度不大,但是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构,结合口语交际议题与单元主题“观察”,提炼“睁开观察的眼睛”这一大主题,将“语文园地”这一独立板块打散与课文的读写相结合,对教材编排与教学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单元教学结构从单元主题出发,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语言风格的梳理与模仿,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实施更聚焦,更强调四上第三单元读写一体的单元特色,更好地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3.思维提升,读写融合一体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打破篇章之间的壁垒,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拓展教学资源,对课文篇章与课外同类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为交流表达做好积累。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课内外相勾连,将绘画、摄影、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外观察,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打破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壁垒,避免纸上谈兵式的知识教学,带学生走入生活、留心观察、多样记录,最后综合运用本单元习得的观察技巧与表达方式,形成观察日记。

三、任务驱动:搭建框架,细化活动

1.情境创设,让观察指向表达

本单元的情境肩负着将学生的课文阅读学习与真实的观察表达融而为一的任务。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文本编排与单元习作,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整体设计都是在为学生真实观察世界,进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服务,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脱离抽象枯燥、高深空洞的境界,使学习真实地发生,使学生素养真实地提高。

2.任务驱动,让观察体现进阶

单元学习伊始,我们确定了“睁开观察的眼睛”为单元主题,创设了“我的《金沙博物志》”这一单元主题,打破了以单篇课文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具体、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单元以学习观察方法、探究语言特点,记录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与个人心情,完成观察日记为宗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扎扎实实从课堂教学中获取有关观察与记录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技巧,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达成最终目标。

3.活动细化,让观察贯穿全程

    在四项任务之下设计了八个连贯而综合,生动而有趣的活动,将三篇课文、课后拓展、课外资料与园地、习作等巧妙融合,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了解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并将其落于实践。学习活动站在单元整体视角,用真实、可操作的活动完成了对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内容、学习活动的熔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活动实践:主动建构,嵌入评价

  1. 三种观察,构建经验

本单元经过大单元的整体设计、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落实,将“观察”进行到底。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抓取关键词,梳理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着眼于描写观察对象状态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将这两种观察方法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的记录和对观察记录的学习,我们又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事物每时每刻无一处不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要将观察所得化为观察记录,丰富为观察日记,就不能在每一处都平均用力,而应在变化明显处多下功夫,在我们的实践探究中又融合了有重点的观察,使学生基于观察而最终收获超越观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这连续的、细致的、有重点的三类观察方法的落实是对“实用”的有力诠释。

  1. 二类表达,内化运用

阅读是输入和内化,而表达是输入和外化,“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最终以学会实用性阅读表达为目标,阅读是表达的积累,表达是阅读积累的个人消化。本单元编选的三篇课文语言表达形式大为不同,古诗的形式对学生表达没有实用性我们搁置不谈,《爬山虎的脚》语言准确生动,《蟋蟀的住宅》生动活泼,课后麦加文《昆虫》的节选和阅读链接《燕子窝》则是对两种语言风格的在展示,两种语言风格都是学生可以去模仿学习的。在进行语言学习时除了对单篇文本进行语言特点分析,还应将不同文本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可以由学生自主去摘录同类文本或同作者其他文本的语言表达,并在观察日记的书写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

  1. 过程评价,成果可见

评价是阅读与表达之后的自我完善,大单元教学往往会实行多元评价,评价对象由单一的教师转化为学生自身、小组成员、教师、他组成员等,评价对象由最终成果拓展为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侧重点也因从对结果的评价移置与对探究过程的评价。因此在学生课堂探究、课后观察与交流分享阶段都应设置评价单,在每一学习环节中进行自我评价、听取他人建议、开启自我反思,使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养成自我学习、同伴交流、自我修改完善的好习惯,最终形成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模式。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在目标任务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出一个集运用、解决、思考、实践于一体的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林艳.知特点 晓路径 明策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设计及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23(06):31-33.

[2]冯晓彦.在语文学习中重新发现“实用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理解与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23,(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