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口腔内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口腔内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包琳洁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医院 311202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与多种口腔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其在人类中的感染率很高,并且其会引发患者的胃部出现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的传播途径与致病机理,导致其更易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口腔疾病,现存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与多种口腔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包括:口腔黏膜疾病、牙周疾病等。而幽门螺杆菌(Hp)定植潜在的高危因素就是牙周袋,而幽门螺杆菌(Hp)的良好庇护所就是牙菌斑。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Hp)在口腔内科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浅析,希望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口腔疾病;口腔内科;研究进展

前言

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幽门螺杆菌(Hp)于1983年被马歇尔(Marshall BJ)与沃伦二世(Warren JR)由胃内分离出来的。这种杆菌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病菌。近年来,相关的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处于10-70%之间。如此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p),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那么一种病菌会伴随患者一生,并引发患者出现胃溃疡、胃腺癌、胃黏膜病、淋巴结病等。而感染幽门螺杆菌(Hp)后会出现在多种致病机制(炎症反应及内皮细胞损伤等)的作用下,可能出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疾病。现在文献中记载,感染幽门螺杆菌(Hp)可在口腔中定植,从而使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疾病与牙周疾病等。

一、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生物性状

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需氧的病菌,也就是说,其在85%的氮气、10%的二氧化碳及5%氧气的环境中可保持良好的生长,在实验中的固体培养基内添加10%的脱纤维羊血,或者添加10%的牛血清后,感染幽门螺杆菌(Hp)可保持良好生长态势。感染幽门螺杆菌(Hp)呈弧状或螺旋状,长度为:2.5μm--4.0μm之间,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属于革兰氏染色阴性;其能够定植于人类的胃黏膜上皮中,通过人工培养,可呈现为针尖状的半透明小菌落。当人们服用抗生素治疗胃部疾病的时候,其会变成球状,并进入休眠状态。当胃部的环境适宜时,其又会恢复原有的状态。感染幽门螺杆菌(Hp)可经由CAT(过氧化氢酶)、CAS(脲素酶)及NADPH(氧化酶)的反应,呈现为阳性,这样可以鉴别氧化酶与其他病菌的不同。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抵抗力其实并不强,但是在酸性环境中具备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对抗生素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口腔疾病的联系

(一)Hp和牙周疾病

慢性的牙周疾病致病原因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其不仅与牙石、菌斑微生物等口腔因素有关,同时还与人体的内分泌失调与抽烟等因素存在紧密联系。其中朱雨悦等(2023年)针对感染幽门螺杆菌(Hp)开展了研究,将80例胃部消化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从胃部和口腔中提取标本进行检测,实验发现:胃部和口腔中的感染幽门螺杆菌(Hp)具备了同源性,因此,可证实牙周袋与龈沟是Hp的聚集地。通过对老年人群的牙周健康情况与胃内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联系进行研究证实,患有牙周炎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的老年人。因此,牙周的健康水平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存在直接关系[1]

(二)Hp和口腔黏膜病

在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口腔溃疡,主要是人的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性的损伤,全身性的疾病与创伤均可引发口腔溃疡。杨志平等(2022年)针对Hp和复发性的口腔溃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将122例口腔溃疡患者和122例感染幽门螺杆菌(H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口腔溃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口腔溃疡患者的唾液样本,并开展了C13尿素呼气实验,结果表明:腐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存在联系。口腔是幽门螺杆菌(Hp)的第二个主要的定植部位,并且,幽门螺杆菌(Hp)与口腔粘膜病与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2]

(三)Hp和龋病

龋病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感觉、色、形、质的变化。而龋病的主要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生物膜,而幽门螺杆菌(Hp)可和各种细菌(包括:变异链球菌等)形成牙菌斑生物膜,并在牙齿表面定植,当人摄入一定的蔗糖后,幽门螺杆菌(Hp)会产生酸,对牙釉质表面的晶体结构造成破坏,从而使脱矿>再矿化,出现龋病。现在的相关研究证实,在龋病患者的样本中可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龋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策略

(一)对口腔实施局部治疗

幽门螺杆菌(Hp)可能潜藏得深牙周袋内,所以,牙周袋是幽门螺杆菌(Hp)定植的潜在高危因素。由此可知,基础性的口腔治疗可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辅助治疗手段。应当将口腔中牙龈上的结石和牙菌斑清除干净,这样可以打破幽门螺杆菌(Hp)的生存环境,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实施牙龈法治与牙龈下刮治后,实施庆幸氧治疗,这种牙周基础性治疗与高压氧治疗相结合治疗牙周病的效果极其明显。但是牙菌斑也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Hp)的庇护所,从而导致患者口腔、胃部会反复出现疾病。从牙菌斑入手难以有效根治幽门螺杆菌(Hp)疾病,原因在于牙菌斑的结构内存在增殖性的微生物,其可让幽门螺杆菌(Hp)藏匿在牙菌斑内,而不会被抗生素所消灭。而牙周局部治疗依然在牙周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常规治疗策略

现阶段,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应用四联疗法有效治疗,患者需连续用药14天,但是,有学者证实:幽门螺杆菌(Hp)对左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在治疗前患者需接受药物敏感性实验。目前,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能够经过抗炎与抗氧化机制,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Hp),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

结论

总之,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第二个主要的定植位置,并且牙周炎、黏膜病等口腔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做好口腔的基础治疗,同时可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的日常清洁卫生,如此才能有效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

参考文献:

[1]朱雨悦,陆妍,金玉.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 2023, 18 (05): 797-800.

[2]杨志平,田婉佳,王远志等. 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关系 [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23 (03): 352-356.

[3]薛建华,俞海萍.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和危险生活方式研究进展 [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1, 16 (04): 37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