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探究

胡洪兰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610011  四川 成都

摘要:目的:探究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22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对其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观察比较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以及检验结果阳性患者的输血史情况。结果:在对580例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进行检验后有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68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1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有70例存在输血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中有55例存在输血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中有6例存在输血史。结论: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指标;价值

输血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输血,医生能够迅速补充患者的血液成分,例如红细胞、血小板等,以支持其生命体征稳定,进而提高医疗救治成功率[1]。但是,虽然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其中,传播传染性疾病是输血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血液中可能携带等多种病原体,不仅可以引起接受者的直接感染,还可能导致长期健康问题或慢性疾病。在这一背景下,输血前对血液进行严格的传染性指标检测受到广泛关注,其通过对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重要病原体的筛查,旨在有效降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风险,提高患者对输血治疗的信心[2]。为此,本文选择58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22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如下:男性患者312例,女性患者268例;年龄12~85岁,均值(48.59±1.67)岁;体重49.36~68.59千克,体重均值为(60.28±2.58)千克;科室来源:127例内科,123例外科,98例妇产科,141例血液科,92例其他。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输血治疗适应症[3];清楚本次研究内容;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患有严重肝、肾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病例资料不全或者有误。

1.2方法

在580例患者输血前,对其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提前告知患者于检验前8h保持空腹状态,检验当天清晨抽取患者15ml左右静脉血,并在4℃环境下进行储存,后续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操作,保证血清分离,最后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相关试剂盒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观察记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等指标阳性人数。

1.3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

(2)观察比较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阳性患者的输血史。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

在对580例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进行检验后有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68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1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详见表1。

表1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n(%)]

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阳性

89(15.34)

68(11.72)

8(1.38)

11(1.90)

阴性

491(84.66)

512(88.28)

572(98.62)

569(98.10)

总例数

580

580

580

580

2.2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阳性患者输血史

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有70例存在输血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中有55例存在输血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中有6例存在输血史,详见表2。

表2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阳性患者输血史[n(%)]

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有输血史

70(78.65)

55(80.88)

6(75.00)

无输血史

19(21.35)

13(19.12)

2(25.00)

总例数

89

68

8

3讨论

输血治疗作为补充或替代患者失血的重要医疗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急性大量失血救治、血液疾病治疗、手术中血液支持以及改善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贫血状态等[4]。随着医学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输血技术已经变得更加精细,能够更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但是,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材料,其安全性始终是医疗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尤为关键。传染性指标检验是通过血液样本对特定的传染病病原体或其标志物进行检测的一系列检验,这些指标通常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

[5]。通过这些检测,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有效识别携带特定传染性病原的血液,减少传播疾病风险,避免出现相关的医疗纠纷。在本研究中,580例患者的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在有输血史的患者群体中,高比例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反应揭示出过去输血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更加清晰显示出加强传染性指标的检测,不仅能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也是优化输血治疗、保护患者健康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先娘,赖寒光,杨晓明,等.输血前检查受血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指标及意义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114-117.

[2]吕凤阳.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6):120-121.

[3]李璐.输血前检测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3):133-134.

[4]卞祥虎.输血前检查结果及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特别健康,2021(5):47.

[5]黄倩.输血前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4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