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针对性护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针对性护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彭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 武汉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接受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病患在风险识别理念下针对性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施PICC病患,时间区间段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通过计算机电脑抽样分组,参照组执行常规护理,纳入140例,实验组执行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针对性护理,纳入140例,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导管维度认知了解程度评估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前者干预后的各项导管维度认知评分水平升高明显,差异对比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5.00%(7/140)偏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施PICC护理干预中,运用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帮助病患了解PICC相关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风险识别;针对性护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主要针对从肘正中、贵要、肱等上肢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入路[1],使导管直接达到心脏大血管,属于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因留置时间比较长,能够避免化疗药物对病患的血管带来强烈刺激作用,但是因病患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引发血液相关性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患的治疗期间。为探究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现对28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接受风险识别理念下针对性护理的应用过程展开如下汇报。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施PICC病患,时间区间段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通过计算机电脑抽样分组,参照组共纳入140例,实验组共纳入140例。其中,在参照组中,51.43%占比为男(72/140),48.57%占比为女(68/140),年龄区间段55岁-75岁(65.44±3.31);在参照组中,53.57%占比为男(75/140),46.43%占比为女(65/140),年龄区间段55岁-76岁(65.63±3.42)。对比两组以上基础资料显示均衡(P>0.05)。

1.2方法

参照组执行常规护理,如认知干预、肢体训练、导管护理等。实验组执行风险识别理念下针对性护理,主要为:(1)风险识别标准。医护工作者制定PICC置管病患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评估量表,内容包括深静脉局部压痛、住院或者居家期间抗凝、长期卧床等维度,最高评分标准为66分,最低评分标准为0分,评分结果与风险评估存在正向关系。(2)护理措施。对于无风险病患提供认知干预、肢体训练、导管维护等措施,提高病患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认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避免出现导管脱落等并发症。对于有风险的病患,医护工作者向病患普及PICC有关知识时,应根据病患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为学生讲授风险防控、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在穿刺完毕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根据医嘱适当应用止血药物,确保穿刺点附近皮肤干燥,没有遭受任何污染,针对肝素帽和正压接头部位,实施无菌操作,使导管始终处于无菌状态,避免引发感染问题。(3)风险措施评估。医护工作者在护理工作结束后,整合分析当日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内容,特殊标注护理干预期间容易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导管维护认知了解程度在干预前后变化差异进行对比,在干预前后,运用导管维护知信行调查量表[2],主要涉及信念、知识、行为三个层面,最高评分标准为100分,最低评分标准为0分,评分结果与认知水平存在正相关系。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主要为渗血、穿刺点感染、皮肤过敏、静脉炎等。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23.0版数据系统,导管维护认知了解程度显示标准为“均数±标准差”,经t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示标准为“百分率”,经卡方处理,以P<0.05差异存在作为统计学判定依据。

  1. 结果

2.1对比导管维度认知了解程度在干预前后变化差异

在导管维度认知了解程度评估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二者干预前的各项导管维度认知评分结果显示均衡(P>0.05),前者干预后的各项导管维度认知评分水平升高明显,差异对比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对比导管维度认知了解程度在干预前后变化差异

组别

例数

信念

认知

行为

总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140

7.22±1.22

16.52±1.36

22.31±1.32

39.45±1.42

18.62±1.37

30.64±1.38

60.61±1.25

88.64±1.45

参照组

140

7.26±1.08

14.24±1.21

22.42±1.34

36.12±1.33

18.54±1.41

26.88±1.31

60.58±1.32

85.69±1.36

t

0.29041

14.8197

0.6919

20.2515

0.4814

23.3812

0.1952

17.5578

P

0.7717

0.0000

0.4895

0.0000

0.6306

0.0000

0.8453

0.0000

2.2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5.00%(7/140)偏低,差异对比P<0.05,如表二所示。

表二: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

渗血

穿刺点感染

皮肤过敏

静脉炎

发生率(%)

实验组

140

3

2

1

1

5.00

参照组

140

6

5

5

8

17.14

X2

10.4832 

P

0.0012

  1. 讨论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常用PICC治疗方式,避免一次性导管反复穿刺,但是其形成的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也不容小觑,根本原因是病患体内肿瘤细胞,能够促进半胱氨酸蛋白酶分泌[3],导致凝血因子X活化,体内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为此,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也被纳入临床护理重要项目之中。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医护工作者利用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深入分析病患在治疗阶段容易面临的影响因素,根据病患的病情状况,提供针对性护理,能够提高病患对导管维度认知了解程度,同时,为病患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保障病患在置管期间的安全,通过实施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施PICC病患接受风险识别理念下针对性护理,能够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患深入了解置管专业知识,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伟,甄宗荣.系统化干预护理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预后效果评价[J].中华养生保健, 2023, 41(15):171-173.

[2]伊飞.针对性护理对血液病化疗患者应用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观察[J].健康之友,2021,(13):197.

[3]路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感染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8):015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