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雷鹏达

【摘要】煤矿工程安全管理对于保障矿山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煤矿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力求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煤矿生产新格局贡献思考。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煤矿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能源供应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挑战也日益突显,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焦点之一。

  1.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1. 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

煤矿行业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各类安全事故频发。加强安全管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大大减少因人为疏忽或管理不善导致的事故发生。

1.2有利于煤矿企业长远发展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只有把安全放在首位,才能长期稳定地开采煤矿。反之,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会使企业声誉受损。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煤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3有利于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安全管理直接关乎煤矿职工的切身利益。优化工作环境,为职工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将大大减少劳动强度,使职工更加安心投入工作,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因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员工生命损失。

1.4有利于落实国家安全工程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安全方针政策,要求煤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企业落实国家安全政策,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煤矿管理者安全工作重视不足,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感。在生产经营中把提高产量和降本放在首位,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资金、人员等资源分配上优先保障生产而非安全设施建设和改造,导致安全管理漏洞百出。基层管理者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有限,安全领导力不强。在具体工作中,对违章操作和潜在安全隐患识别不足,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无法真正落实企业各项安全制度。

部分采矿工人缺乏安全意识,重视程度不足,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违反规程进行违章操作,如越级操作设备、擅离工作岗位等,这直接埋下了事故隐患。

2.2煤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相关标准执行不严格,导致事故隐患在源头就种下。 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管理漏洞。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安全生产需要。

部分煤矿关键部位缺乏监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方案不健全完善。生产设备老化严重、检测手段简单、监控范围有盲区,这些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率增加。

2.3煤矿企业安全监察力度欠缺

部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业务部门不配合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甚至抵触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检查后整改不力,相关隐患长期存在。 对违规操作行为缺乏约束和惩戒,形成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隐患得不到解决。事故分析不深入、总结经验不充分,导致同类事故屡禁不止。

  1.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分析
    1.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明确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建立网格化的安全责任体系,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定期进行责任评估考核,严肃问责。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分类别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培养职工的安全技能。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制度,形成每日排查、及时整改、严格考核的工作机制。

还要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3.2提高生产设备管控能力

要加大安全设备投入,针对井下复杂环境条件,选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安全防爆设备和仪表仪器。重点完善瓦斯、煤尘、井巷温湿度、瓦斯爆炸等在线监测系统,选用防爆型传感器、检测仪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配备足够数量的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方便工作面使用。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对超限超载、违章操作等进行快速预警,减少人员接触危险源的可能。

要合理配置充足的备用设备和备件。对单台设备停运可能引发事故或大面积停产的关键设备,要具备完全冗余的双备容量。对运行频繁、维修难度大的零部件建立备件储备制度,保障设备可靠运行。

3.3深入推进煤矿安全信息化建设

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覆盖煤矿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安全监管体系。在井下关键区域设置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位置跟踪终端,实现位置自动识别和跟踪。设置报警提醒功能,对超前探测的险情进行音视频预警。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信息随时上传与通信指挥。

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分布式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指挥信息快速精准下达和现场处置资源调度,提高应急反应速度。设置应急资源库,实时监测状态。

3.4加强安全培训管理

要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培训机制,对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定期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培养其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要针对不同岗位和对象,开发分类分级的培训课程,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新入矿和转岗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达到上岗要求。要定期组织应急处置和自救逃生演练,测试员工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团队配合精神。加强常规化培训,提高演练实效性。

要建立安全信息反馈机制,对发生的事故隐患进行分析研究,将典型案例融入培训内容,实现事故教训的反馈。通过持续推进安全培训,不断增强全员的安全素质和应变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事故隐患的产生。

  1. 小结

煤矿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关乎广大矿工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各级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把每位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不断汲取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守护每一位矿工的生命,共同努力,以更可持续、更负责任的煤矿业安全生产,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 赵艺.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5):115-116.

[2] 魏振军.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新区,2019(20):241.

[3] 李海.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煤炭工程,2006(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