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学制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学制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郑珊 陈梦华 王伟 吴大锐 张姗姗 张林林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 重庆市璧山区 40276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中学制贯通人才培养的策略与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本研究着重于技术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开发。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研究强调了基础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专注于高级技术技能的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参与。研究还探讨了学制贯通模式下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和技术与应用的融合,以及如何实现无缝对接的课程安排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本研究总结了学制贯通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贯通

课题:1.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联盟研究项目:“3+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衔接研究(项目编号:LC202303001)
     2.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管理基础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202202);

3.2022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动态生成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生命教育与伦理》课程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3334)。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中,重点是设计一个涵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应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基础以及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课程内容需要贴合康复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例如引入机器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治疗手段。同时,应用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模拟病人练习和临床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1]

2、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技术应用与实践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引导他们开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集中于基本的康复治疗理论、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及基础康复设备的操作。例如,学生会学习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改善技术和基础按摩手法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如患者评估技巧和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此阶段的关键。通过实验室实训、模拟治疗环境和实际临床实习,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应用所学技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创新实践项目,如针对特定病症的康复治疗方案设计,也是此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不仅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技术深化与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转向深化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涵盖高级技术如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控制分析,及肌力和活动度的高级评估技术。同时,融入最新的康复治疗创新,包括生物反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此阶段,学生将参与前沿科研项目,例如新型康复治疗方法的开发和康复设备的创新设计,这不仅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加深对康复治疗领域发展趋势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在复杂临床环境中做出准确决策,并高效实施康复治疗方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级专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专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或深造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4、学制贯通模式下的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4.1课程结构优化

在学制贯通模式下,课程结构优化至关重要,以确保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初始阶段的课程应重点强调康复治疗的基础理论,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康复医学原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学生向更高的教育阶段过渡,课程内容应更多地集中于高级技术和实践,如神经肌肉电刺激、高级肌力评估技术,以及新兴的康复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和生物反馈的应用。此外,课程设计需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及时反映康复治疗领域的技术进步和行业需求。通过结合临床实习、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课程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治疗场景。同时,跨学科内容的融入,如心理学、社会学元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2]

4.2技术与应用融合

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是课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意味着课程不仅要教授技术知识,还要提供实际应用的场景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临床实习和实训室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环境中应用他们学到的技术,如使用各种康复设备进行患者治疗。同时,结合真实病例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计划。这种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制贯通的技术培养模式

5.1无缝对接的课程安排

在学制贯通的技术培养模式中,确保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课程的无缝对接至关重要。这要求在教学内容、技能培养以及评估标准上实现连续性和衔接性。例如,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初级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引入更复杂的康复治疗技术和研究。通过明确的学习路径和阶段性目标,学生可以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保证他们的技能水平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

5.2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除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学制贯通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包括临床决策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教育机构应设计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如团队合作项目、情景模拟练习、临床决策训练等,来加强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康复治疗相关的研究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还能够提升他们对康复治疗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

6、结论

本研究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制贯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与应用的融合,以及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可以有效地提升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制贯通模式不仅有助于构建连贯的教育体系,还能更好地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创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最终,这种教育模式将为康复治疗领域培养出更加专业、适应性强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多, 李蕊.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社会培训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 (32): 85-88.

[2]王小娟, 张子成. 职业教育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9 (05): 52-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