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济南市济阳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3
/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济南市济阳区为例

王安青

中共济南市济阳区委党校  山东济南  251400

摘要: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统筹规划,聚焦人才建设,系统推进城乡共富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党建引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中的资金、人才、政策等要优先保障,要遵循农业特点和乡村建设规律,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急需的事情开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面临的难题与困境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发展基础很好。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

(一)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

一是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严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1978-202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9.2亿人。一大批新型城市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前我们一直讲8亿中国农民,实际上,今天已经变成了8亿城市人。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给快速崛起的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据统计:15岁—39岁的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低于30%,随着乡村青年人才的不断流失。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却在日益增长,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这就导致大部分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成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是常住人口失衡。在人口规模逐渐缩小的同时,这部分村庄的人才问题更显得稀缺与难以为继。以济阳区为例,全区566个行政村,大多数村庄常住人口只有1/2或1/3,有的村常住人口比例更小。另外,户籍500人以下的村庄占47%,还有许多一二百人的小村庄,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人,且大都是老年人和缺少劳动能力的人。这部分村庄在发展村集体经济、选优配强村干部、发展党员等方面均受限,这样的村庄单靠自己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三是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在村“两委”换届中,通过对566个行政村展开的调查显示:在当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下学历占70%。村党组织书记55岁以上达到43%,50岁以下(含50岁)的只有32%。目前,村里有文化、有能力的党员,都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在企事业单位任职,平时回村机会较少,主动回村竞选的意愿不高。受客观条件制约,部分村党组织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途径。以上是导致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主要因素。

(二)各村“带头人”带头能力不均衡。

一是致富能力不均衡。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各地农村发展不均衡性逐渐显现。具体表现是: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敢想、会干、能干成,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政策,不断拓展产业项目,夯实了富民强村的基础;有的村则一心求稳,把资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或投入其他单位的项目给村集体增加固定收益,村里集体经济收入稳定,但缺少进一步发展的想法;有的村有土地、特产等资源优势,却受困于发展视野窄,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还有的村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愿望,但缺少思路和方法,只会羡慕已脱贫村有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有第一书记的大力帮扶,认为“现在的贫困村可好混了”,“我们村要是有第一书记,肯定发展得很好”。其实,他们忽略了发展的关键是靠发掘自身潜力和村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不均衡。“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有的村班子分工合理,村党支部书记统筹全村工作,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特长,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习惯于按经验办事,不善于调动“两委”成员的积极性,村里大小事务都要自己亲自处理,认为“别人都做不了主”。三是解读执行政策的能力不均衡。在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方面,有的村只为完成上级检查任务,对本村情况分析不够细致深入,没有妥善解决群众难题。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有的村平时不下功夫,上级来检查就组织人赶紧打扫整理,能藏的藏,能遮的遮,检查一过又松懈。有的村为了检查过关,就把村内的危旧房屋一拆了事,但在新一轮土地确权中,因为地上没有了房屋实物而确不了权,使得原有的宅基证作废,引起相关村民不满。还有的村为了在检查中不减分,就要求村民把家里养的鸡、鸭全部处理掉,让乡村失去了世代相传的“鸡犬相闻”之乐

(三)城乡现实生活差距大,难以留住人才。

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亿,乡村常住人口4.9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2%。但事实上,户籍人口城镇率要远远低于实际人口城镇化率,因为大约有2亿人虽然已在城市生活,但其户口依然在农村,而这2亿人大多是青壮年,是农村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那这部分人为什么不回村发展呢?

一是没前途。目前农业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三产融合度还不够高。这就导致在农村创业渠道窄,收益慢,难以引起村里能人、年轻人的兴趣。二是待遇低。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降至2.45,但城乡差距依然突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普遍存在工资低、责任大、出路少的现状,其权益与责任难对等,使得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返乡。三是生活环境差。城镇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便利交通,现代化的医疗与教育水平,都吸引着年轻人汇聚到城市离去。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导致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的路径实现方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积极探索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建设的新路径。2022年,《“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是我部第一部面向全国农业农村领域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动力保障。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筑向上有为的组织环境

抓基层党建要突出问题导向。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基层是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第一线,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部要深入一线,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想通、弄透、理顺,彻底打通基层党建的“最后一公里”。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基层党组织深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一手抓党建工作,一手抓中心工作。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三会一课”制度为基础,持续开展政治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二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组织体系。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这需要各地政府适应人口变化趋势,精准推进乡村建设。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乡村振兴持续高质量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底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基层干部虽然是“小官”,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广大基层群众的“领头羊”“主心骨”。 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三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焦壮大三类人才队伍。三类人才队伍是指: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其中主体人才包括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支撑人才包括农业科研人才、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家、农村创业带头人;管理服务人才包括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农村改革服务人才、农业公共服务人才。要针对不同人才队伍特点和作用,分别制定建设目标和差别化政策,做到突出重点,实现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

(二)聚焦人才建设,优化选拔培养的培训机制

一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开展好引才活动。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2022年制定的《人才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以吸纳6到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农民灵活就业。因此,在吸引优秀返乡人才回乡任职的同时可加强外部人才的引入。2023年,济南市用编进人计划着重向基层倾斜,采取了增加事业编制,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措施,引导激励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大大增强了基层工作力量。在为基层增添年轻血液的同时,各地政府也要积极牵线搭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组织引导爱乡村,懂业务的法律、金融、产业发展、技术推广、乡土文化和乡村治理方面的专家与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签订合作协议,提高基层治理的专业性,打造不同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为有需要的村庄提供借鉴模式和先进理念。二是加强“头雁”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带动力。在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同时,实施培育“头雁”项目,按照“严格准入、系统培育、配套支持、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每年每县培育10名产业振兴“领头雁”,带动周边村镇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雁阵”,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力量。同时还要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培养开发机制,积极用好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培训资源,灵活运用集中授课、外出考察、挂职锻炼、互动交流等手段,加大对带头人、“关键少数”的培训力度,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三是积极培育适应现代化大产业的农业人才。大农业观要求农业产业人才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产,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农业人才熟悉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模式,同时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农业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单一型农业产业人才转向复合型产业人才发展,培训内容向全产业链延伸,不断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

(三)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城乡共富的良性循环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要深入总结“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一是以城乡统筹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工作,打破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破除身份、体制和编制等体制机制障碍,对长期服务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在工资待遇、职务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县乡统筹,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强村共富”结合起来,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乡村乐土,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是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创造良好条件。提升乡村建设、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结语

“三农”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乡村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发展契机。我们要凭借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切实发挥各级各类人才作用,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乡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