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开展“双报到”的实践成效与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2

在职党员开展“双报到”的实践成效与对策建议

周莉莎

杭州市安居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双报到”是近年来基层党建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开展好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是完成“双报到”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通过对杭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双报到”工作的调研,分析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和为民服务、帮困解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深化联建共治、强化专业赋能、坚持教育引领的视角思考对提升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报到”;在职党员;对策建议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结合“走亲连心三服务”、在职党员“双报到”、“红色领杭 奉献亚运”等载体,在深入基层一线、发挥党员作用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调动在职党员参与“双报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自身优势,切实发挥实质性作用,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在职党员“忙是忙在点子上,做是做在关键处”是撬动“双报到”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支点,也是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的治理难点。

一、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是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迫切要求

(一)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是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转型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体制保障。持续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对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社会多元主体联建共治指明了方向。在职党员“双报到”,一方面有利于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以小切口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向基层放权赋能过程中的痛点堵点,激发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变革的内生动力,构建党建聚合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响应高效化的工作新格局。

(二)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是落实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生、顺名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综合载体和主要聚集场所,也是社会治理、落实民生实事的基本单元,社区党组织作为桥梁纽带,一头连着社区群众的需求期盼,一头连着社区在职党员的潜在资源。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不仅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举措,也是坚持“群众所需”与“党员所长”相结合,建立起“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落实解决在一线,有助于切实提升社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改进党员工作作风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治理地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既是延伸党员教育管理链条,提高党员能力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力抓手,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党员要坚持以学促干,牢固树立“主动亮身份、回家干实事”的工作导向,使在职党员“双报到”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赋能,推动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走好群众路线,提高驾驭复杂多变局面、提升履职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二、现阶段在职党员“双报到”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将杭州市某局机关第一、二支部及下属8个党支部(总支)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对杭州市某局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的实际成效展开了分析。近年来,他们紧紧把握住保房管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双报到”,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该局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中心工作同向聚合、相融并进的工作新格局。突出表现为:一是做优“新三方治理”。通过搭建“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平台,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小区“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在小区公共事务管理、环境整治提升、“美好家园”创建等工作中发挥带头示范引导、业务指导协调、矛盾纠纷化解作用,推进“五议两公开”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落地。二是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聚焦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加装电梯、蓝领公寓建设等民生实事,发挥报到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同各业务部门开展组团式上门服务。如成立“党员帮帮团”,结合业务职能牵头推进区级、街道的一些公租房配建、“美好家园”创建、加装电梯等惠民工程试点工作。三是做强“行业党建联盟”。联合租赁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企业等行业红色力量,组建行业党建联盟,联合街道党工委、行业企业党委启动政企党建共建活动,推出“百年华诞 岁月定格”等7大惠民助企民生服务项目。

虽然杭州市某局在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助推中心工作提质增效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难点困惑,亟需进一步探索完善,主要表现为:

(一)各区社区差异性较大从近年来的开展成效看,不同社区之间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距,有些比较集中的城市中心社区,相对而言资源丰富,且对接人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往往能够很好的主动链接、整合资源,推动各级各类资源链接到社区、力量整合到社区、党员下沉到社区。但有些城乡结合的社区,人员相对紧张,再叠加日常事务繁忙、又缺乏有力的考评措施,对在职党员进社区的接待和对接理念较弱,工作主动性不够强,也影响了报到党员的积极性。

(二)在职党员关于业务知识的掌握上还不够全面。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希望在职党员根据居民群众和基层需求,重点通过各种途径当好各项政策的“宣讲员”、基层业务的“帮办员”、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民生实事项目推进的“协调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该局职能业务涉及面广,而不少在职党员往往深耕于自己的某项业务,对其他业务处室或局属单位的业务了解掌握上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出现不少群众咨询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答,也影响了报到党员的专业度。

(三)在职党员长期坚持服务的还存在不足。从党员层面看,不少在职党员本职工作就比较辛苦,经常加班加点,空闲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力不从心的情况。也有不少在职党员宗旨意识不强,缺乏服务主动性,存在为了完成“双报到”工作而工作的情况,以主人翁姿态实际参与小区治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有些党员干部在单位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难以很好地融入普通群众一起参与小区建设和管理;从组织层面,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职责不够细化、明确,对“双报到”工作也缺乏对接、反馈、考核等常态长效的制度机制,开展过程中仍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

三、完善在职党员“双报到”的对策建议

(一)问需于民是践行人民至上的关键导向。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在寻常百姓间增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党的执政理念、政策主张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见面”。积极搭建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信息平台,坚持基层所需、党员所能,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现场倾听、主动回应、协调诉求,从而做深做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引导在职党员在解决基层问题中,深入思考,提出真正解决痛点堵点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提升资源力量支持与基层群众的贴近度、精准度和暖心度,有效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强化教育是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的务实之举。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心要放在加强教育管理、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上。通过深入开展“三会一课”、党员春训冬训、房管夜学等系列教育,强化思想引领,让党员干部真正从思想上根植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理念,才能极大地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作用发挥在行动上,主动担当作为。同时,通过业务知识讲座、青年业务技能V站等多种途径组织在职党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将在职党员服务群众实绩与个人能力发展提升结合起来,推动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优势实现层层放大的“拼图效应”。

(三)机制引领是“双报到”工作长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坚持长远规划,对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的职责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建立完善在职党员登记报到、信息反馈、奖励考核等机制,确保“双报到”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强化考核管理,充分发挥考核机制作用,激活在职党员参与“双报到”的内动力,将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年度党员评议、“两优一先”考核时,可将在职党员“双报到”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坚持营造浓厚氛围,要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的交流分享,激发在职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在职党员的参与感、认同感,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的积极性充分涌现、创造力竞相迸发。

参考文献:

[1]邓洪洁.以“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助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湖北城市社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径及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11).

[2]张敬芬.刍议完善在职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6).

[3]张家芬.在职党员“奉献社区、服务群众”的实践成效与对策建议--以南京市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