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留守幼儿的关爱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2

农村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留守幼儿的关爱培养

邵妮娜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幼儿园 212353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很多困惑和难题。作为幼儿园分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如何更好地引导班主任教育、关爱留守幼儿,促其健康快乐成长也是我们保育教育工作探索的重要部分。

一、主要事例

2022年 11月3日 (星期四)早上8:10,正在值班的我,突然被一位奶奶拉住,反映自己孙子总是喊腿疼,说昨天吃完饭后,在走廊活动时被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推倒在地,也说不上孩子的姓名。该家长语言中情绪激动,言语中表露出对班级老师工作疏忽和那位幼儿的不满。经我正面冷静的引导后,该家长情绪趋于平缓。我建议家长及时做好幼儿身体的检查工作,待我立刻了解清楚情况,调取监控视频核实后再予以进一步处置。

于是,我立即赶到班级清楚了情况,我们一起调阅了当日班级走廊监控视频,在一帧一帧查看视频后,我们发现该幼儿在餐后自主活动间隙,独自一人在墙面游戏时故意摔倒在地,而且反复了几次,期间也没有哭闹。而且当日视频中没有发现该幼儿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或被老师惩戒训斥等情形。据此可以断定该幼儿是自己摔倒,并非他人所为,也排除了其他师幼言行影响所致的可能性。

核实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和该幼儿的奶奶联系来园看了视频的整个过程,和她妈妈进行了电话反馈交流,通过发送监控视频,告知家长事情的真实情况。爸爸妈妈得知后,对之前奶奶的无理质疑表示了歉意,并说明了自己常年在外,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问题,至此,该突发状况得以顺利处置,家园矛盾得以妥善化解。

二、案例分析

对于大多数幼儿老师来说,上述事例只是幼儿管理工作中很平常的“小意外”,幼儿自己所为也没有引发家园矛盾,顺利沟通后消除了家长对老师的质疑,事情真相水落石出,一场潜在的家园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可以说事情的处理不留尾巴、比较圆满。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回头梳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免又有了许多的思考,梳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跟进关注不够

案例中幼儿的父母均在外务工,由其奶奶负责日常接送入园离园,照料生活,属于留守幼儿。在日常管理中,我把幼儿园工作重点放在了园内班级的一日常规管理,往往忽视了各班级对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对留守幼儿的家庭生活、情绪状态波动变化等方面缺乏长期跟进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不能全面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幼儿生活和学习实际状况,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保教措施和关心关爱机制。

(二)幼儿生命健康意识培养不够

案例中幼儿反复摔倒,却不以为痛,甚至有些自残倾向,令人细思极恐。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于幼儿暂且不论孝道,仅就不爱惜自己身体这一点,足以引起我们关注和反思,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幼儿生命健康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三)幼儿良好品德养成教育不够

案例中该幼儿将自己的过错转嫁给其他幼儿的做法,简单的说就是撒谎,但深究其理,可以想见,能轻松蒙骗家长,这绝不是偶然为之的个例,更趋向于一种习惯性的反应。究其根源,还是幼儿与家长的沟通不充分,情感交流不到位,孩子不敢直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认识不到把错误转嫁他人的后果所致。因此,日常管理中,幼儿正确价值观、认识错误的态度等良好品德的养成还不够到位。

(四)班级日常管理的精细化不够

案例中事发时间节点恰好处于饭后自主活动时段,班内幼儿鱼贯而出,老师们就维持秩序都自顾不暇,很难顾及到每个幼儿的异常情绪状态,致使失去了第一时间发现处置突发状况的时机,致使问题迁延到家,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家园矛盾。说到底我园对细节之处的疏漏难辞其咎,因此,班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

(五)家庭教育的缺位失职

由于隔代监护抚育,幼儿奶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无论知识层次和育儿观念方面,祖孙交流代沟很大,只养不育,只管不教的实际问题很突出。基于这种家庭情况,幼儿不愿意和奶奶吐露心声,分享日常学习收获。家长与幼儿正常积极的对话不能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性格孤僻,不愿和他人交流,学习活动参与不积极甚至犯错就撒谎等问题。

三、工作启示

见微而知著,观往以知来。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反思,不难发现幼儿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中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努力完善和改进。

(一)贯通家园共育,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园中的留守、单亲、特需幼儿等,更要引起班主任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首先要做好此类特殊幼儿的建档工作,全面掌握其家庭组成、监护人教育水平以及在园表现等,为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供信息支持。其次要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定期、不定期将幼儿日常表现和成长状况反馈给家长,既要向实际监护人反馈,又要向在外的幼儿父母反馈,向家长分享幼儿成长的收获,增强家园共育的实效。第三要充分发挥电子设备远程会议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云视频、亲子连线等方式,为幼儿搭建针对留守幼儿与父母的交流平台。

(二)坚持修德铸魂,努力优化品德养成教育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品德教育贯穿孩子一生。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班级管理中的典型问题,注重面向班级群体开展相关品德养成教育。比如班级中幼儿的常规案例,可通过改编故事的方式,组织全班幼儿探讨此种行为的过错,进而反观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结合幼儿心智成长的特点,采取活动渗透的模式,在阅读、游戏等中充分感知“真善美”,让互爱互助、诚实友善等美好品德成为幼儿共同认知和自觉坚持。

(三)注重身心共建,着力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是幼儿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究自己身体的奥秘,感知生命的伟大,体验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关键。首先要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唯一性,教师可以围绕幼儿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从哪里来”展开生命教育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诞生、伤病危害等,帮助幼儿建构“珍爱生命、守护健康、远离危险”的生命价值观;其次要结合亲子成长故事分享,引导孩子感受成长过程中父母艰辛的付出,体悟由弱小到茁壮的喜乐酸甜,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懂得做事考虑后果、顾及他人感受;第三要坚持开展幼儿心理观察和疏导,对日常管理中幼儿存在的不良言行反常情绪等,及时捕捉,并积极加以心理引导。

(四)着眼细微环节,不断提高管理精细水平

常言道,细微之处见功夫。首先要紧盯关键节点,特别是入(离)园、过度环节、活动收尾等关键时间节点,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言行和神态情绪,对存在的不良言行甚至反常情况,要及时予以重点关注和干预,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其次要注重群组活动中对幼儿个体参与情况的关照。在日常班级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参与的时长、活动的空间轨迹等往往和幼儿的性格、兴趣、情绪和能力基础等有着密切关联。班主任可以通过实况记录、数据分析等方式,查找存在问题或需要重点关注培养的幼儿,完善针对个体化的指导方案,促进全体幼儿健康发展。

(五)强化家长培训,促进家庭教育有效开展

受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多数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满足孩子吃喝玩的物质需求、一味迁就忍让孩子过错方面。鉴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在促进家园共育方面,首先要做好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一是针对文化基础较好的幼儿家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取育儿知识分享,围绕幼儿性格培养、品德养成等方面开展家长培训,端正育儿观念,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针对文化基础薄弱或隔代监护的留守幼儿家长,坚持开展家访,通过“察、问、讲、谈、陪”,指导家长科学安排幼儿在家活动,同时也避免了隔代监护中情感隔阂和心理疏远。

留守儿童是今日太阳,未来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幼儿园责无旁贷,更要加倍付出。了解他们的成长困惑,感知他们心灵的波动,引导他们合群发展,突破代际鸿沟的监管障碍,是要求,也是挑战,作为幼儿园管理者也好,教师也好都要始终把身心共建、家园共育记在心间,抓在手上,家园携手一起护育新苗,助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