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刘俊银何征峰

伊犁州友谊医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失眠症在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的治疗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心理诊疗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存在慢性失眠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办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250例,将心理诊疗科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在前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对2组不同治疗办法后取得的治疗效果展开说明。结果:治疗后得出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得分按更低水平呈现(P<0.05)。结论:认知疗法结合安眠药物用于慢性失眠症的疗效较为显著,能从根本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认知行为;安眠药物;慢性失眠症;治疗效果;睡眠质量

前言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其副作用和成瘾性却让人担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在治疗失眠症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集中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观念和习惯。通过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调整睡眠环境等方式,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2]。对此,本研究将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观察安眠药物与认知疗法用于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心理诊疗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存在慢性失眠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办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250例,将心理诊疗科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对照组治疗,该组病患抽取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53.29±3.88)岁,男性病患100例,女性150例; 观察组在前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该组病患抽取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53.45±3.64)岁,男性病患105例,女性145例;以上内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开展认知行为疗法展开治疗:(1)教育和评估: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评估失眠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并解释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患者将学习睡眠和失眠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记录睡眠日记。(2)认知重构: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消极的睡眠预期和信念。患者将学习建立积极的睡眠预期,并建立合理的睡眠时间表。(3)行为干预: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帮助患者消除那些干扰良好睡眠的行为。例如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制定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4)维持和复原: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并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制定应对策略,以应对可能影响睡眠的问题。

观察组在上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选用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 H20100074,3 mg规格),患者需要在每晚睡前按时服用3毫克的剂量。首先,患者需要连续服用这种药物长达3周的时间。在这3周之后,患者的剂量应调整为每晚睡前服用1.5毫克,并需要继续连续服用2周。

1.3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观察指标评分对比:在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作为评分工具。该量表涵盖了七个观察指标,每个指标都经过精心设计,并赋予3分。这七个观察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镇静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通过将这七个观察项的得分相加,可以得出PSQI的总分,最高可达21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方式

将本次观察数据均衡记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两组计量与计数资料的表述,分别选取()、t检验、(%)、χ²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睡眠质量观察指标评分对比

治疗后得出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得分按更低水平呈现(P<0.05)。由表1所示。

表1 睡眠质量观察指标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镇静障碍

日间功能障碍

PSQI总分

观察组

250

1.14±0.36

1.41±0.15

1.62±0.11

1.15±0.22

1.23±0.11

1.01±0.03

1.54±0.22

9.10±2.20

对照组

250

1.81±0.26

1.75±0.67

2.03±0.43

2.44±0.06

2.22±0.23

2.23±0.22

2.01±0.12

14.49±1.99

t

-

24.212

7.730

14.606

89.445

61.397

86.877

29.654

28.72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失眠作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会给患者自身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严重影响。为了缓解慢性失眠症状,人们常常寻求药物治疗。其中,安眠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诱导睡眠。这些药物可以更快地使患者入睡,并延长其睡眠时间。然而,安眠药物的疗效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逐渐减弱,患者可能产生耐药性。此外,一些安眠药物还会导致副作用,如头痛、恶心、记忆力受损等。因此,安眠药物的长期使用需要谨慎

[3]。除了使用安眠药物外,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失眠症[4]。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旨在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和行为习惯。通过识别和改变负面的睡眠观念、减少应对失眠的不利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5]。该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焦虑和压力,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6]。与安眠药物相比,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但与安眠药物联合使用的效果较好。在上述研究中明确,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安眠药物治疗后,该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进一步说明了两组治疗方式共同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都可以用于治疗慢性失眠症。安眠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失眠症状,但存在耐药性和副作用的风险;而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能够达到长期的疗效,并且没有依赖性和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牛仁山,孙威风. 慢性失眠症的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 26 (02): 221-225.

[2]杨燕,郭亮,游岚. 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伴疼痛的慢性失眠症治疗效果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 (04): 624-626.

[3]林湖广,孙春田,徐泽林. 热灸治疗慢性失眠及改善其焦虑情绪症状临床观察 [J]. 湖北中医杂志, 2021, 43 (11): 43-45.

[4]郑美村. 老年慢性失眠症合并焦虑患者应用甜梦口服液配合阿普唑仑治疗的临床观察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 (07): 1165-1167.

[5]倪智勇.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 (16): 96-99.

[6]原相丽,史冬梅,周正宏等. 远程交互式认知行为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 40 (09):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