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提取物长期食用安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4

番泻叶提取物长期食用安全性研究

宗佳喜

吉林科胜医药有限公司  吉林 延边  133200

目的 研究番泻叶提取物长期食用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对番泻叶提取物长期食用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番泻叶提取物小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10.0 g/kg,属实际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为阴性结果,番泻叶提取物无遗传毒性。90天经口毒性试验观察期间,大鼠一般临床观察情况良好,各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和血生化学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尿液检查、眼部检查、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与番泻叶提取物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动物安全性试验研究证明番泻叶提取物长期食用安全。

关键词番泻叶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

中药材番泻叶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味甘、苦,性寒,归大肠经。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能,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1]。美国药典、英国药典均收载了番泻叶流浸膏、总番泻苷片等番泻叶制剂,主要用作清洁肠道和便秘的治疗[2]。在卫法监发[2002]51号《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将番泻叶列入到附件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即番泻叶可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中。

番泻叶是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导泻剂,在国外应用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番泻苷A、番泻苷B。由于人体消化酶不能分解具有β-葡萄糖键连接的番泻苷,使其在肠道上部既不被吸收,也不被弱酸环境(空腹)所破坏,可直接到达大肠,由细菌分解转化为大黄酸蒽酮刺激肠道强烈蠕动,使蠕动频率增加,肠道内容物的运输及大肠的排空运动加速;另一方面,番泻苷可使肠道水、电解质的净吸收明显减少,服用后可明显增加体液向肠腔的分泌,使肠腔容积增大,进而使肠蠕动增加,产生攻里通下作用[2]。番泻苷是番泻叶中的主要泻下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番泻叶经50%乙醇溶液提取番泻苷的提取率最高[3-4]。为更好应用番泻叶提取物,本研究以番泻叶50%乙醇提取物为受试物,通过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为其长期食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物

番泻叶提取物粉末,由番泻叶经10倍药材量5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过滤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总番泻苷含量>5%,人体每日推荐剂量0.12g,折合原药材1.8g

1.2 实验动物及环境

SPF级昆明种小鼠,体重1922gSPFSD大鼠,体重8099g,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屏障环境,温度为2226℃,湿度为40%70%

1.3 实验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及相关方法进行动物安全性研究。

1.3.1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选取20只雌雄各半的SPF级昆明种小鼠,参照GB 15193.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限量法”进行试验。20 mL/kg的灌胃体积给予小鼠灌胃,24h内灌胃2次,间隔时间为6h,合并番泻叶提取物灌胃剂量10.0 g/kg,经口连续灌胃14d,观察并记录小鼠在饮食、活动及可能发生的中毒或死亡方面的情况,试验结束后称重、处死动物,并进行大体解剖检查,以此评价番泻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

1.3.2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TA1535标准菌株,参照GB 15193.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平板掺入法”进行试验将受试物设计为5个剂量组(84020010005000 μg/皿),同时设置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和未处理对照组。对番泻叶提取物在有无S9混合液的条件下进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在37℃条件下培养48h,计数各皿回复突变菌落数。

1.3.3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选取50只雌雄各半的SPF级昆明种小鼠,参照GB 15193.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进行试验。设置受试物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g/kg),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各组均在给药24h后进行二次给药,末次给药6h后,取小鼠股骨骨髓,并用小牛血清稀释后,涂片、甲醇固定、Giemsa染色。给药组设置对每只小鼠计数嗜多染红细胞(PCE1000个,观察含有微核的PCE,计算微核率。此外,观察

200个红细胞中PCE和成熟红细胞(NCE)所占数目,并计算PCE/NCE比值。

1.3.4 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选取25只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参照GB 15193.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进行试验。设置受试物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g/kg),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每组小鼠每天1次灌胃给药,连续5d。末次灌胃后的第8d在小鼠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并于5h后将小鼠处死。在两侧睾丸曲细精管中取滤液,滴在载玻片上并染色观察。各组观察500个中期分裂的细胞,对每组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等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

1.3.5 大鼠90d经口毒性试验:选取120只雌雄各半的SPFSD大鼠,参照GB 15193.1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0d经口毒性试验》进行试验。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番泻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增设卫星组,用于试验中期(45d)和恢复期(试验结束后28d)观察检测,每组10只,雌雄各半。低、中、高剂量组按人体每日推荐剂量0.12g100200300倍设置剂量为0.20.40.6 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体积为20mL/kg,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试验期间对受试大鼠进行一般临床观察,每周称量大鼠体重,记录摄食量。试验前和试验结束时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眼部检查。试验中期、末期、恢复期对大鼠进行尿液检查、血液学和血生化学检查。试验末期及恢复期结束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

2结果

2.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小鼠经口灌胃大剂量(10.0 g/kg)番泻叶提取物,试验期间小鼠临床观察状态良好,小鼠的皮肤、毛色、进食、饮水、粪便和行为等均未见异常,未观察到震颤、惊厥不安、呆滞、嗜睡等异常状况,且无小鼠死亡。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前后,番泻叶提取物对雌雄小鼠的体重及死亡情况的影响见表1

表1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x±sn=10

性别

剂量 (g/kg)

初始体重(g)

第一周末体重(g)

第二周末体重(g)

动物死亡数(只)

LD50 (g/kg)

10.0

19.12±0.8

23.37±1.5

31.79±1.9

0

10.0

10.0

19.17±1.3

23.59±1.6

32.03±1.7

0

10.0

末次灌胃结束后处死小鼠,解剖发现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胃肠等脏器均无明显的异常现象发生。小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10.0g/kg,按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属实际无毒级。

2.2 遗传毒性试验结果

2.2.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番泻叶提取物在剂量为84020010005000 μg/皿时均未发现细菌毒性和沉淀情况;在加与不加S9条件下,受试物各剂量组的5种测试菌株的回复突变菌落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且不会产生剂量依赖关系,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呈阴性。而阳性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倍以上。结果表明,番泻叶提取物在试验剂量85000 μg/皿范围内,没有诱导实验菌株回复突变的作用,可初步得出番泻叶提取物无致突变作用。

2.2.2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试验期间,番泻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小鼠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或者死亡现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环磷酰胺诱导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P0.01),番泻叶提取物在2.510.0 g/kg剂量范围内微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的PCE /NCE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番泻叶提取物对小鼠红细胞微核的形成无明显诱导作用。

2.2.3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试验期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番泻叶提取物在2.510.0 g/kg剂量范围内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番泻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对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无明显影响,结果显示为阴性。

2.3大鼠90d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2.3.1大鼠一般临床观察、体重及食物利用率:各组大鼠一般表现和行为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中毒表现,无死亡情况。试验期间,番泻叶提取物对大鼠体重、增重、摄食量及食物利用率无明显影响。

2.3.2血液学指标:试验末期,各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大鼠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中期及恢复期,高剂量卫星组大鼠血液学指标与卫星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1、表2-2

2-1 大鼠血液学指标结果(x±s

试验期

性别

组别

白细胞计数

(109/L)

淋巴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试验中期

对照卫星组

5.0±1.3

56.3±7.2

39.6±5.7

1.6±0.9

1.9±0.7

0.15±0.03

高剂量卫星组

4.9±1.5

56.9±6.3

39.1±6.6

1.5±0.8

1.7±0.6

0.17±0.05

对照卫星组

3.5±0.7

65.0±5.7

30.7±4.3

1.1±0.8

1.7±0.6

0.18±0.04

高剂量卫星组

3.8±1.1

65.9±6.2

31.5±5.0

1.3±0.7

1.6±0.5

0.16±0.06

试验末期

对照组

4.8±1.2

57.4±4.6

39.4±4.0

1.8±0.5

1.7±0.7

0.19±0.05

低剂量组

5.1±1.7

56.8±5.9

39.5±7.5

1.7±0.6

1.9±0.9

0.16±0.03

中剂量组

4.9±1.6

56.7±5.8

40.0±5.8

1.8±0.4

2.0±0.6

0.18±0.04

高剂量组

5.0±1.3

56.9±7.3

39.7±6.3

1.6±0.7

1.8±0.8

0.19±0.07

对照组

3.7±0.6

64.8±8.0

31.8±8.1

1.4±0.5

1.5±0.3

0.17±0.02

低剂量组

3.9±1.2

66.1±4.9

32.1±7.5

1.2±0.9

1.7±0.8

0.15±0.07

中剂量组

4.0±1.4

65.3±6.8

31.6±6.8

1.3±0.6

1.5±0.4

0.16±0.08

高剂量组

3.6±0.9

64.7±5.5

31.4±5.6

1.2±0.4

1.6±0.6

0.19±0.04

试验恢复期

对照卫星组

5.2±1.1

57.0±6.9

39.9±5.5

1.7±0.6

1.8±0.8

0.18±0.03

高剂量卫星组

4.8±1.8

56.6±6.4

39.8±6.7

1.9±0.8

2.0±0.9

0.18±0.05

对照卫星组

3.6±0.8

65.8±7.1

32.2±8.3

1.0±0.7

1.6±0.5

0.16±0.06

高剂量卫星组

3.4±1.0

66.4±5.3

31.0±7.4

1.1±0.9

1.7±0.8

0.17±0.04

2-2 大鼠血液学指标结果(x±s

试验期

性别

组别

红细胞计数

(1012/L)

血红蛋白浓度 (g/L)

红细胞压积 (L/L)

血小板计数 (109/L)

凝血酶原时间 (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s)

试验中期

对照卫星组

7.6±0.4

151.3±7.3

41.5±4.6

1056±156

13.0±0.7

10.2±1.5

高剂量卫星组

7.7±0.3

150.4±9.5

42.3±4.8

1082±144

12.8±0.8

11.4±2.1

对照卫星组

7.0±0.2

130.6±8.4

42.6±3.5

956±128

12.9±0.5

11.9±1.7

高剂量卫星组

6.9±0.4

135.1±6.0

42.4±2.6

982±145

13.1±0.9

10.8±1.4

试验末期

对照组

7.9±0.5

153.8±9.2

40.7±4.5

1063±123

13.3±0.6

11.2±1.8

低剂量组

7.8±0.5

152.5±8.3

42.1±4.7

1070±108

13.1±0.5

11.0±3.1

中剂量组

7.6±0.3

154.0±6.7

41.9±5.3

1064±117

12.9±0.8

10.9±1.7

高剂量组

7.7±0.4

150.4±7.2

41.8±5.2

1089±124

13.2±0.7

10.7±2.2

对照组

6.9±0.3

132.2±6.1

42.9±5.7

983±130

12.8±0.8

10.4±1.5

低剂量组

7.1±0.2

136.7±9.8

43.0±4.0

970±117

12.9±0.4

11.3±2.3

中剂量组

7.1±0.3

133.9±8.6

42.5±4.2

977±116

13.0±0.6

11.2±1.5

高剂量组

7.0±0.5

134.5±8.7

42.8±3.4

960±121

12.7±0.3

10.5±3.3

试验恢复期

对照卫星组

7.8±0.2

155.8±7.3

42.2±4.8

1072±150

13.3±0.5

10.8±1.9

高剂量卫星组

7.9±0.5

152.4±8.4

42.7±5.0

1078±141

12.9±0.6

11.1±1.4

对照卫星组

6.9±0.4

137.0±5.5

42.6±5.6

949±132

13.1±0.7

10.2±3.4

高剂量卫星组

7.0±0.5

139.6±7.1

42.3±4.3

965±161

13.2±0.4

10.6±2.5

2.3.3 血生化学指标:试验末期,各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大鼠血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中期及恢复期,高剂量卫星组大鼠血生化学指标与卫星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3-1、表3-2

3-1 大鼠血生化学指标结果(x±s

试验期

性别

组别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U/L)

碱性磷酸酶 (U/L)

谷氨酰转肽酶(U/L)

尿素

(mmol/L)

肌酐

(μmol/L)

血糖

(mmol/L)

试验中期

对照卫星组

38.5±4.2

103.2±20.3

86.2±15.5

2.52±0.30

5.62±0.70

39.9±2.6

7.43±0.82

高剂量卫星组

37.6±5.6

112.0±21.2

87.1±16.0

2.57±0.22

5.67±0.83

39.4±3.0

7.50±0.67

对照卫星组

33.6±7.1

89.9±18.4

91.4±14.9

2.46±0.28

5.89±0.86

43.9±3.2

6.90±0.51

高剂量卫星组

34.0±5.8

93.8±16.5

92.3±16.3

2.43±0.24

5.77±0.91

44.3±2.4

6.82±0.46

试验末期

对照组

38.6±5.1

114.2±25.2

87.5±25.8

2.54±0.26

5.49±0.74

38.7±2.5

7.42±0.55

低剂量组

38.8±6.3

108.7±24.0

86.3±17.4

2.53±0.25

5.53±0.65

39.2±1.9

7.61±0.91

中剂量组

39.2±7.0

109.1±19.5

85.8±16.2

2.56±0.28

5.68±0.48

39.5±1.6

7.58±0.73

高剂量组

38.9±8.3

114.3±25.1

86.6±23.6

2.55±0.19

5.62±0.54

39.6±2.4

7.47±0.60

对照组

33.2±6.2

94.0±21.8

92.9±15.5

2.47±0.26

5.91±0.77

44.5±1.8

6.78±0.70

低剂量组

33.9±8.4

96.2±17.7

92.0±14.8

2.48±0.27

5.85±0.72

43.8±3.3

6.84±0.63

中剂量组

34.1±5.5

99.1±13.9

91.7±15.4

2.45±0.31

5.78±0.85

44.6±3.6

6.88±0.58

高剂量组

34.7±4.8

94.7±19.8

91.5±17.1

2.49±0.29

5.83±0.74

43.7±1.7

6.81±0.56

试验恢复期

对照卫星组

39.5±3.3

110.5±22.8

87.0±14.7

2.55±0.31

5.64±0.50

38.9±2.9

7.63±0.69

高剂量卫星组

39.0±7.5

107.3±20.9

87.8±25.0

2.58±0.20

5.69±0.73

39.3±2.0

7.58±0.73

对照卫星组

33.8±5.4

92.3±15.5

92.1±15.2

2.44±0.24

5.86±0.90

44.2±2.5

6.79±0.54

高剂量卫星组

33.5±7.6

95.6±20.3

91.8±16.7

2.47±0.33

5.90±1.01

44.0±2.8

6.85±0.61

3-2 大鼠血生化学指标结果(x±s

试验期

性别

组别

总蛋白(g/L)

白蛋白

(g/L)

总胆固醇(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试验中期

对照卫星组

63.6±2.5

32.6±0.8

1.59±0.27

0.59±0.13

103.9±1.2

4.35±0.11

143.7±0.9

高剂量卫星组

63.9±1.4

33.1±1.0

1.61±0.18

0.62±0.24

104.1±1.5

4.28±0.14

143.9±1.2

对照卫星组

70.5±3.7

35.4±1.9

1.87±0.31

0.46±0.12

105.6±1.1

4.08±0.16

143.1±1.7

高剂量卫星组

69.3±5.8

35.6±3.1

1.90±0.26

0.47±0.15

106.0±1.3

4.11±0.25

143.4±1.6

试验末期

对照组

64.1±1.9

33.0±1.5

1.60±0.30

0.60±0.18

104.0±1.4

4.30±0.20

144.1±1.1

低剂量组

63.7±2.3

32.9±1.1

1.54±0.17

0.64±0.20

103.7±0.9

4.32±0.17

143.8±1.3

中剂量组

63.8±2.0

32.7±0.9

1.58±0.24

0.58±0.31

103.8±1.5

4.29±0.13

143.9±0.8

高剂量组

64.0±1.6

32.8±1.4

1.56±0.22

0.63±0.17

104.2±1.3

4.33±0.22

144.2±1.4

对照组

70.8±4.7

35.2±2.2

1.85±0.19

0.49±0.20

105.8±2.4

4.10±0.26

142.8±2.1

低剂量组

69.6±3.4

34.9±2.7

1.89±0.23

0.45±0.14

105.7±1.2

4.07±0.18

143.0±1.3

中剂量组

69.9±6.1

35.5±1.8

1.92±0.31

0.48±0.12

105.9±1.9

4.09±0.20

143.3±1.8

高剂量组

70.4±5.2

35.1±3.0

1.88±0.25

0.51±0.16

105.5±2.2

4.13±0.29

142.9±1.9

试验恢复期

对照卫星组

64.2±2.4

32.9±1.0

1.57±0.24

0.57±0.18

103.7±1.7

4.34±0.17

144.3±1.6

高剂量卫星组

63.9±3.0

32.6±1.5

1.62±0.18

0.61±0.22

104.1±1.2

4.31±0.20

144.0±1.3

对照卫星组

69.7±6.0

34.7±2.4

1.87±0.16

0.49±0.11

105.0±1.6

4.12±0.27

143.6±1.5

高剂量卫星组

71.0±4.5

35.5±2.6

1.89±0.22

0.50±0.13

105.3±1.5

4.15±0.24

143.5±1.4

2.3.4 眼部检查: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高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和对照组大鼠眼部检查结果显示,受试大鼠角膜、虹膜清晰,晶状体无浑浊,球结膜无充血、水肿及其他异常表现。

2.3.5 尿液检查:试验中期、末期及恢复期结束时,受试大鼠尿液外观、尿蛋白、密度、pH、葡萄糖和潜血等均未见异常。

2.3.6 大体解剖:试验末期及恢复期结束时,各组大鼠大体解剖肉眼观察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大鼠主要脏器重量、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7 组织病理学检查:高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雌、雄大鼠的脑、心、肝、脾、肺、肾、胃、肠、睾丸(卵巢)等所检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与试验因素有关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3结论

番泻叶提取物的安全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番泻叶提取物小鼠急性经口LD5010.0 g/kg,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结果。90天经口毒性试验观察期间,大鼠一般临床观察情况良好,各剂量番泻叶提取物组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和血生化学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大鼠尿液检查、眼部检查、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与番泻叶提取物有关的异常改变。因此番泻叶提取物无急性毒性、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长期食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62-363.

[2]张蘅.番泻叶及其制剂临床应用的概述[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01):47-48.

[3]曹蔚,李教社,李小强,.番泻叶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5,36(07):1019-1021.

[4]杨元勋.番泻叶颗粒剂的研制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7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