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

姜海松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镇为民服务中心 224532

摘要:在新的时代,农民想要增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也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个结果。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家庭固有的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亲子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对策

1 前言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中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对提升小学整体教育质量,树立农村小学新形象等方面意义重大。基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解决对策是唯一之可行途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继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多元化、全方位的解决对策,让留守儿童体会成长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继而能和正常儿童那样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2.1安全隐患增多

在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呵护以及监管下,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存在过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不足。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对一些事物没有准确的认知,压抑的情感容易导致过度活跃或者思想偏激。过度活跃的性格极容易导致磕碰摔伤,再加上小学期间的儿童正值淘气的年纪,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等都可能对自身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而缺乏父母的教导,在与他人共处时也容易产生争端,进而发展成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在自身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可能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另一方面,缺乏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留守儿童思想单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父母是其最强的后盾和保护者,但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在面对外来伤害时,他们无法受到及时的保护。并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是(外)祖父母,年老体弱的他们既需要照顾家庭,又需要维持生活,同时惯用几十年之前的传统养育方法,监护能力无法获得保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时常出现生病或者受伤后没能及时就医的现象。

2.2品行狀况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的不如非留守儿童,如情感冷漠、自暴自弃、自卑软弱,喜欢哗众取宠故意捣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等等。监管缺失,行为失守。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 不服从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管教;目无法纪,违反学校纪律是家常便饭,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彻夜不归,通宵达旦地看手机、玩游戏等; 留守儿童一般自控力较差,如果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的话,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比父母在家时表现明显变差。

2.3缺少情感交流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不但在那里看风景,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也在那里感受爱、感受亲情的温暖、爱护与无私的关爱,然后健康、快乐的地成长。可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论是父母的爱、关心还是温暖等等,都是缺失的,他们不但不能通过父母的行为、语言交流等初步地、逐渐地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事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且由于他们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互动,形成严重的孤独感,甚至产生自卑、不合群、学习消极,对一切缺少积极性的一种心理障碍等等。显然,学生的心理与认识长期在这种状态下,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同学、老师以及家人的看法,可能会让学生变得冷漠、缺少爱心等等。无论是哪一种状况的出现,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教育教学也有极大的影响。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3.1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转变以往教育理念,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挥带头作用,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力争为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互动,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动态,疏堵结合,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适当映入社会公益机构参加留守儿童的相关工作,积极释放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正能量,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教师方面

一是营造良好的沟通联系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主动去营造良好的沟通联系氛围。首先,要主动、积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感觉到学生有被教师重视。其次,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热情真诚,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排忧解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让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由被动变为主的,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二是开拓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一方面,教师之间以相似家庭为特点组成讨论组,探讨家校合作措施,运用集体智慧解决棘手问题,让教学体系内部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建立互动交流组。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微信群,弥补家长陪伴不足带来的缺憾,同时保证家校合作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或家长群体,利用不同的方式如校讯通、电话、邮箱等开展家校合作。

3.3家庭方面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亲情的交流中,他们很容易养成性格孤僻和内向的性格。我们学校要跟家长及时取得沟通,让家长引起对家庭教育重视。那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应该利用重大节日或者春节多回家看看,争取更多跟孩子相处的机会。父母还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经常保持联系。家长还应该跟监护人和学校老师及时保持联系,随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些务工人员可以考虑到当地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尽量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在外地发展得比较好,可以让孩子到工作地进行就读,这样就能时刻陪伴孩子,也为孩子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4政府方面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履行政府职能,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平等教育权益;加大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设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动态,动员全社会参与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4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守护好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每天一天。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国家未来的建设。因此,全社会都要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共同守护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片新乐园。

参考文献:

[1]冯会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5):4,21.

[2]冯倩.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43-46.

[3]张银梦.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