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个“怪”孩子,并帮助其重建内部客体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理解一个“怪”孩子,并帮助其重建内部客体关系

童莉1张鹰2

1.重庆市北碚区华光小学  400700

2.重庆市北碚区翡翠湖小学  400700

案例介绍:

黄同学,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上课专注度不足,学习成绩较差,但特别喜欢阅读,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是同学们眼中的“怪”孩子。

案例背景:

1.黄学生在家排行第二,家有姐姐,自两岁开始被全天托管,在托管期间,未得到良好的照看,孩子长期在地上爬行,养成了无差别吮吸的习惯,存在吸食水彩笔,咀嚼卫生纸和书本的现象,二年级就医发现体内铅含量高于正常人。医生有交代忌口,十周岁后还喜欢在地上爬行。

2.家长疏于照顾,黄同学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认为黄同学已具有足够的自理能力,拒绝提醒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家访中,老师发现其父同样不注重个人卫生,居家环境比较糟糕。从父母口中得知,家庭教育主要采取打骂、体罚等简单粗暴的形式。

3.与同龄孩子相比,黄同学的阅读量远超常人。在校期间,他长期沉浸在课外书籍的阅读中,对任何课程及班级中发生的事情不予关注。

学生心理倾诉:

  1. 初识

这个怪孩子经常在课堂上不听讲,还在地上爬,学习也不好,尤其是中午不吃饭让老师头疼。

  1. 普测

在一年一次的全校性的心理普查中,黄同学的社会适应水平较低,心理素质水平也较低。

成因分析:

  1. 婴幼儿时期被照顾质量差。在黄同学婴幼儿时期,父母未尽到抚育责任,直接将孩子全天候托付在不具抚育资质的机构中,导致黄同学生理和情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生理方面很差,情感几乎没有。
  2. 吸食水彩笔、咀嚼纸巾的心理原因应是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关爱照料。本质上是因为内心莫名的不安,在自我安慰。
  3. 午餐拒绝进食是因为在婴儿时期不好的被照顾经历导致孩子铅中毒,让孩子体验为养育者给自己的东西是有毒的。
  4. 因个人卫生习惯较差,长期被同学边缘化,只有通过阅读构建内在客观形象,满足外在的情感交流需求。因长期自我封闭式的阅读,导致黄同学更少与他人交流。

辅导方法与过程:

一、沙盘游戏,帮助他敞开心扉,重新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

在和同学摆沙盘的过程中,他很自在,话也多起来,根本不像平时那样说话无序。于是后来我又邀请他再和班里的同学一起来做这个游戏,他也很乐意。同学们在和他一起活动中也发现了他知识丰富,都纷纷主动和他交流活动。

后来我又让他自己独立地完成沙盘游戏,为他提供一个更舒服自在的媒介——沙盘进行表达,通过对他内心状态的关注、命名和标记,引导他关注、理解并梳理自己的内在状态。

后来每周定期邀请黄同学进行这个活动,和他约定好频次、时间,及时提醒他开始和结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孩子逐渐放松身心,重新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愿意主动与外界交流。

二、家校联合,改善家庭环境,在内心建立好的客体和自己。

我邀请家长到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告知其父要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同时委婉地批评其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让他明白,孩子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列出了成长计划表——从定时洗手、洗头、洗澡到几天收拾一次房间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议:生活独立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议题,是我们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洗衣、做饭这些事情比起学习来说可简单多了,建议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练习、提高自己的生活独立水平:

1.手洗内衣裤和袜子,学会使用洗衣机。首先和父母或其他家人达成约定,请他们协助提醒自己每天自己洗内衣裤和袜子。留五分钟时间清洗自己的内衣裤和袜子,当自己一周都独立清洗内衣裤和袜子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第二,周末的时候,向家人请教如何操作洗衣机,并自己完全独立操作洗衣机洗、晾一桶衣服。

2.和家人商量达成一致开始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家人可以给出建议,自己动手完成整理。

3.和家人一起做饭,学会简单的餐食制作。一周最少一次和家人一起备餐、做饭菜,观察、尝试使用炊具,了解家常菜的做法并在家人指导下尝试。学会单独煮米饭、煮粥、下面条、煮饺子等基本餐食制作。

4.和家人一起商量日常物品采购计划并选购所需物品,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在这些具体步骤中,也让黄爸爸明白了怎样去改善家庭环境,而非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从关怀体贴入手,解决进食问题,逐渐建立起一个好的稳定的外在客体。

首先让孩子建立对食物信任感。由于黄同学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听懂保持健康的常识,因此建议班主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膳食营养我知道,从人体不可缺失的营养物质说起: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许多种类,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水分和维生素等,而这些物质在一种或几种食物中是不能全部含有的。

2.为了健康最好不要偏食,应该各种类型的食品搭配,肉蛋粮菜都吃,饮食比较合理的搭配。同时从膳食平衡的角度谈不合理饮食的危害。偏食或者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因为如果体内营养不能满足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是需要足够的营养成分,在六年级的学习阶段大脑的活动很频繁,需要的能量就很多。在饮食选择上应本着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原则,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科学摄人。

这些宣传让黄同学建立起对食物的信任感。因个人卫生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其他同学也愿意帮助他,每到午餐时,主动约他一起打饭进餐。从食物和同学关系的角度,帮助黄同学逐渐建立起一个个好的稳定的外在客体。慢慢的,黄同学能正常的饮食,身体也比之前强壮了很多,在上课不再吃纸,不再随便的把彩色笔,橡皮等拿到口中咀嚼了。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改善。

四、从闪光点出发,一点点修正关系,认识到个体内在与外在的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阅读是黄同学构建内在客观世界的方式,我们抓住本学期读书交流活动的契机,让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让他在班上进行阅读交流展示汇报,通过体育活动及科技比赛等形式,让黄同学参与其中,认识到个体内在与外在的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五、给予建议,帮助他越来越好

为了让黄同学在人际关系、集体融入方面有更大的改变,我在和他谈话咨询中,给了他一些具体的方法。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以提高自己的人际和谐水平:

1.正确看待自己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这才是现实生活的常态,每个人的性格在不同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体现,而且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接受人与人性格的差异性,可以观察一两位自己周围的同学,看看他/她们在人际交往中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征,在不同情境中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

2.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有益于身心健康。

3.尝试主动表达与交流。第一步,事先准备在某个情境中你想要说的内容;第二步,进行适当的练习,并告诉自己“真诚的表达是我能做到的,别人的回应可能会有不同,我可以接受不同的回应”;第三步,在现实场景中尝试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请求。

4.尝试体验集体活动。不带评价的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做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任务。

5.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发现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和他/她们一起分享交流,增进友谊。

6.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可以把自己的困扰告诉学校的心理老师、班主任或者父母,听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辅导效果与反思:

经过长达一年的沟通辅导,黄同学不再是同学们眼中那位脏兮兮的沉默寡言的“怪”孩子。他慢慢地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们交流,并经常性分享他在阅读中的所见所感。

具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一般都有着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而箱庭疗法则可以通过提升儿童的自我价值感达到同化儿童负性行为的效果。沙盘可以调动儿童的感触觉,唤醒其潜在能量,调整能量分配。其次,每个玩具都被制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承载了一定的心理能量,能调控儿童的心理能量,将消极心理能量转化为积极心理能量。

除了在咨询室的陪伴外,还加强了与其班主任的联系,共同督促,共同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每次看见黄同学不再佝偻的身体和胸前干净鲜艳的红领巾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无比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