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探讨

陈静佳 占宏卓

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目的:讨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患儿的影响与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间86例小儿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单独丙戊酸钠治疗)43例和观察组(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43例。将两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癫痫患儿使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的炎性因子,安全性较高,使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小儿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反复发作的肌肉抽搐、意识感觉短暂异常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在疾病发作、进展过程中,可同时累及多个系统,对患儿的发育成长造成不利影响[1]。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手段,但药物治疗仍是小儿癫痫的主要治疗方法。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作为两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其在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深入研究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癫痫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间符合要求的86位癫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1岁,年龄平均值为(7.16±2.63)岁;观察组43例,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年龄平均值为(7.02±2.1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单独丙戊酸钠治疗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和病情,从小剂量开始给予患儿单独丙戊酸钠治疗,初始剂量通常在10-20mg/kg/day之间。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需要保持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根据个体差异,通常需要维持在50-100μg/mL。同时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和血清丙戊酸钠浓度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当患儿的癫痫得到控制,且连续3年以上未发作时,可以考虑逐渐减量至停药。

1.2.2观察组采取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  开始时,应给予患儿较小的丙戊酸钠剂量与较小的左乙拉西坦剂量,并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最佳疗效。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疲劳、震颤等。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通常几周到几个月),对患儿的癫痫控制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减少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发作强度等方式进行。并随着患儿的生长和发育,作出相应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将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进行记录。观察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小儿癫痫的效用。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值进行检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2]

2结果

治疗前,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区别,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对比(x±s)

指标

阶段

观察组(n=43)

对照组(n=43)

t

P

TNF-α

治疗前

125.34±10.22

125.17±10.03

0.0778

0.9381

治疗后

38.62±8.26

56.74±8.67

9.9225

0.0000

hs-CRP

治疗前

12.57±3.82

12.38±3.98

0.2258

0.8219

治疗后

5.73±2.09

7.92±2.02

4.9407

0.0000

HCY

治疗前

22.36±3.42

22.18±3.63

0.2366

0.8135

治疗后

10.53±1.59

13.91±1.66

9.6423

0.0000

3讨论

癫痫(epilepsy, Ep)属临床较为多见的神经系统综合病症之一,可导致患儿脑细胞损伤,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调节异常,造成小儿癫痫认知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功能降低[3]。因此,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十分必要[4]。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两者均对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均有较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将86位癫痫患儿随机分组,根据结果,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组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同型半胱氨酸 (HCY)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来看,单独丙戊酸钠治疗组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明显差于观察组(P>0.05)。表明,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表现明显优于单独丙戊酸钠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这种方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癫痫患者,特别是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的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的联合治疗在小儿癫痫康复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对于小儿癫痫的治疗,应优先考虑使用药物的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彩玲,李红,温春霞等. 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 16 (06): 25-27.    

[2]刘春妹. 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21): 68-71.    

[3]王明光,吴海侠,姚丹等. 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脑电图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27 (12): 783-787. 

[4]胡沙雅,胡宇敏,刘麟. 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 15 (24): 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