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觉醒和意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7
/ 2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觉醒和意义研究

吴小睿 张培培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200

(2023年山东省青少年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  课题编号:23BSH106)

摘要:女性主义的觉醒现今影视作品中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论述女性主义的觉醒和意义,希望给影视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创造促进性别平等影视及社会环境。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剧;觉醒;

一、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改变

(一)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角色

九十年代初期,经济刚刚起步,大众观念比较传统,电视剧大多表现的女性角色大多都是男性视角下善良又愿意奉献牺牲的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渴望》中刘慧芳,典型的温柔善良、贤惠质朴的女性,面对生活她委曲求全、付出自己的一切。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服务于父权社会,代表了该时期的女性群体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反抗意识,始终认为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们没有自我,被规训执行着社会对它的期待,她们是父权凝视下失去自我的奴隶。

(二)女性角色的觉醒和突破

2000年到2010年带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呈现突破之势,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好想好想谈恋爱》中虽然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体,但是依然有囿于男性主义圈套的地方,黎明朗事业出色,但是她做女人很“失败”,这就反向说明了女性个性强硬、过分独立注定不被男人所爱的男性的刻板印象和规训;还有以结婚生子为人生目标的陶春。虽然剧中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有囿于男性审美主流,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所突破,探索女性的价值的。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的杜拉拉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公司高管。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虽然不乏有热衷于相夫教子的,总体上来说塑造的女性角色更加现代。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1]任何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也就是说女性是什么样是不能被定义的,突破传统形象,是这个时代女性角色主要的表现。

(三)独立的女性形象

2010年后,出现大量女性为主的影视剧,女性视角成为主要叙事角度,出现了《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我的前半生》等,女性的各种形象不断通过影视剧表现出来,不断突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随着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重塑女性银幕形象,给予女性角色在电影艺术中应有价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女性主义的强势蔓延促进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给故事片创作实践带来启发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后,女性为主要视角的影视剧与女性相关的综艺节目日益增长,《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是真的爱你》等掀起狂热的讨论度和惊人的播放数据,特别是围绕女性婚恋、女性独立的都市女性群像剧在人物塑造和现实关照层面精准戳中了女性观众的共鸣点。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一群年龄30到40岁的女明星,组团出道,发现“年上”女性的另一面,引发女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女性群像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展现了女性的进步意识的觉醒,剧中的女主们有事业也有爱情,更有自我意识,产生矛盾时就努力解决,无法调和时就和平分开,符合现实逻辑的两性关系。《幸福到万家》以人物群像故事,展现出农村改革进程中新旧观念冲击下产生的种种具有社会性的话题,剧中的平凡淳朴的何幸福自强不息,不断进步,追求个人价值。而剧中其他的女性角色,也呈现出乡村女性屈起的力量,如主角的妹妹何幸运,走出婚闹的阴影进入职场,即使艰辛她也不改变初心;小姑子王秀玉不愿继续为家庭牺牲,希望通过努力真正地在万家集团立足,她们是新时代乡村女性努力奋斗的缩影。她们不屈服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她们有着突破社会偏见和生活局限的勇气,有来自现实的智慧。随着女性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展现了更新颖的视觉审美风格,张扬了女性独立的精神品格,标志着女性题材影视剧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女性角色变化中的问题

伴随消费主义兴起,在经济的影响下女性题材更具有商业潜力。在市场的推动下的大女主题材古装剧《甄嬛传》《芈月传》《三生三世》《扶摇》等一度成为热门题材,这类剧迎合了市场的女性受众群体,在观影上,女性更希望看到女主角能承载她们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为了迎合这一市场而逐渐涌现出一些“大女主”剧急功近利地套用“套路”,或者是“新瓶装旧酒”的做法,这种打着女性主义旗号,追求商业价值的行为透支了这类题材的艺术力和生命力。

虽然女性题材不断表达女性独立的先进思想,但是固定的搭配模板多了起来,尤其是《岁月流金》里自私自利的“凤凰男”章安仁、《我的前半生》里出轨的陈俊生,优秀女性和渣男成为标配。诚然,在女性叙事作品虽然需要“渣男”此类的男性负面角色,但这种为女性成长而配的渣男,不仅让观众下意识的猜测是否女性的成长只有经历过渣男才能够成长的这一种途径,使创作陷入套路化的漩涡,而且突显女性角色的悲情色彩,对于宣传女性成长的效果不佳。此外,女性主义电视剧应该表达女主人公凭借自身力量获得尊严和成就,而不是依靠男性势力的帮助,像《鸡毛飞上天》中的骆玉珠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打拼,而不是《岁月流金》的朱锁锁因为像老板叶谨言的女儿就获得工作机会。反映了当下女性主义影视作品的矛盾,既贬低男性,突出“渣男”的形象,又不得不依靠男性势力的“金手指”获得成功。

女性题材影视剧在给予观众观影的新鲜感的同时,更应该回归本质。2023年tvb热播剧《新闻女王》中的文慧心等一众职场女性角色,又让观众们重新看到真正“搞事业”的女性,而且取材于现实,引起女性观众共鸣。女性主义先驱劳拉·穆尔维研究理论:电影的凝视是男性的,电影以男性欲念建立叙事,导致女性的缺席。[2]我们期待看到的女性主义作品,是切实围绕女性成长,通过戏剧性的表达和符合逻辑的人物塑造给观众以积极的观影引导。

三、女性角色变化的意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言:女人的不幸则几乎被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只是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1]也就是说要现实的认识到女性所处的困境,女性的困境不止在明晃晃的薪资不公和性别暴力,更有麻痹女性进取心所谓“女孩不用太努力”的潜在声音。对于“她力量”的影视作品来说,要能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真实反映她们的处境,并且尽可能地反映出不同阶层女性的共性需要,从而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最敏感的、最普遍的问题才是最应涉及的艺术题材。

女性题材的作品是有助于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的,但是有些女性主体的影视剧对除了主角以外的其他男性的塑造往往有刻板印象,如《好事成双》的渣男卫明,《三十而已》的“许放炮”、“梁海王”,不仅演员被骂上热搜,而且给男性心里增加了性别对立的印象。女性主义题材作品应加多元化,打破大众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为性别平等,价值平等争取更多空间。同时解放了被要求必须阳刚,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社会规训下的男性。电影《芭比》中给出回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思想是永恒的,所以,请务必在有限的时间里,搞明白自己是谁,要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要去思考,要去创造。女性主义影视作品引导到女性探索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需求,冲破束缚,解放自己,挑战性别秩序,推翻性别带来的刻板印象。我们需要的女性主义,是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自我价值地实现中更加自由,真正的独立应该是选择自由的权利。李银河在《女性主义》里说:全世界妇女地位的提高将会使两性关系变得更为和谐,更少冲突,也将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3]女性角色在影视剧的转变也体现着我们民族文明的进步,更加包容、多元、开放,对于国家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2]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Screen:1975

[3]李银河.女性主义.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