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背景下的江西祠堂建筑艺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6
/ 3

和美乡村背景下的江西祠堂建筑艺术研究

匡强 周博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江西留有数量众多的祠堂,其形制深受宗族法制和庐陵文化的影响,反应出了自身的特色。本文从“样”、“造”、“作”、“序”四个部分对江西祠堂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平面形制、立面形态、构造做法、营建技术和装饰工艺的特点;将其与礼制文化、宗族法制和庐陵文化联系,得出传统文化对吉安地区宗祠建筑形制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祠堂;庐陵文化;建筑形制;

学术界普遍认为江西的文化素有非常明显的“边缘—腹心”的特征,反应在建筑文化上,特别是祠堂和传统民居,这种特征更加明显,其与周边地区有很深的交融性与渗透性,如赣南围屋与粤北、闽西的客家围楼共同构建了这三地的客家聚落文化圈;江西北部建筑也明显受安徽皖南民居影响;江西东部建筑与福建、浙江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江西西部也带有赣湘区系的共同特征。江西清代中期以前近千年的时间,经济繁荣,人文鼎盛,创造了辉煌的“庐陵文化”,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由于其深厚的影响,江西至今留有数量众多的祠堂和民居,其形制深刻的受到了家族文化和庐陵文化的影响,反应出了赣派建筑自身的特色。

一、“样”——江西祠堂的形态布局与形式设计

1.江西祠堂的选址与布局

江西境内现存的村落根据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形成了大范围内三种地理位置上不同的选址,即临山、平原和滨水,再由于建筑风水学的影响,村落大多选址在背山面水或背山面田、前有岸山、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上。强调背山面水的“形”之外,还十分注重“气”,认为村落的格局必须是能藏风聚气,成为村落中的“藏风聚气之所”,“无樟不成林”便是出此原因。布局上除了风水学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房派祠堂的相互制约。聚族而居,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出多支房派,每房派分别建自己的房祠,再往下会建祠宅合一的家祠,于是形成了村中一座总祠,多个房祠和家祠的布局,各个房祠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以总祠为中心,房祠之间互相制约又互相融合的有秩序布局,整个祠堂布局既自由发展又以各房祠堂为中心。

纵观全省现存的古村落可分为三种类型:山地型、平原型和滨水型。

(1)山地型

    江西南部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丘陵也多为破碎形状或者与盆地、河谷交错,所以大多数村落利用有限的面积不大但比较平坦的地块选点建设。

(2)平原型

赣中地区境内多数村落都是属于平原型,平原型村庄因为地形条件的优越,村庄内部布局结构相对整齐,道路走向、等级、密度都体现均衡性和秩序性。

(3)滨水型

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保证农耕和林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水系在古代不仅是村镇耕作和饮用水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因而自然在江边形成了古街和市集。

二、“造”——江西祠堂的结构形式及构造做法

1、抬梁与穿斗结合的结构样式

江西祠堂木构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抬梁式结构,另一种为穿斗式构架。两者本质的差别是:前者是梁承檩,后者是柱承檩。抬梁式除了脊柱是直接承檩外,其余檩条都是由横梁承托,横梁作为受弯构件也是通过底部插入柱子完成的。穿斗式构架除了挑手木会由梁承托檩条外,其余檩条都是有童柱承托,横向构架不论称枋还是梁都是穿过柱子实现的。 

2、厢廊与正厅的构架连通体系

    江西祠堂的厢廊构架较为简单,多采用两柱加挑檐廊的形式,但若是在厢廊再加了夹层的跑马廊,则为五柱三檩式。厢廊构架的挑檐最特殊的要属其与正房构架的相互连通体系。 所谓相互连通的构架体系指的是,厢廊的挑檐檩不是搁置在厢廊的柱上,而是直接搁置在上下堂的构件之上。在祠堂中,厢房与下厅的连接通常采取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其檐口高度一致,而厢廊与正屋的连接则采取第一种方式,可以使厢廊檐口低于正屋,突出正屋的地位。

3、特殊的“双檩”构架

    在江西祠堂建筑中,檩条几乎都是采用 “叠檩”做法,即在檩条的下方还有一跟檩条,但这并不同于方木,上下两根檩条之间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下层檩条是在穿坊与童柱交接处,故形成了三分木料重合在一起的形式,交接点四个面下方都有尺度精美的斜撑,通常下层的檩条会稍微高于穿坊;由于采用的叠檩的做法,故自然而然的可以形成双层屋顶即下层吊顶,产生一个草栿空间,不仅增强了屋顶的防雨功能,也可以达到更好的保温隔热的效果。

4、工匠智慧结晶的“牌楼门”

    祠堂喜好用木构牌楼作为装饰母题,当地俗称“喜鹊聚巢式”牌楼,牌楼门有双柱一间的也有四柱三间的;有单层的也有重檐的,甚至还有三层的;有四角的、六角的和八角的;形式多样,丰富华丽,是传统木匠智慧结晶。单檐的木构牌楼通常依托檐柱和走檐梁架设,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与檐口平齐,平面做成倒八字的形式,檐柱 45°角方向出斜撑支撑,倒八字行与水平檐口的交接处用四层斗拱加装饰翼板连接,牌楼上部分为完整独立的一个飞檐翘角的歇山顶,檐口下面有五层装饰斗拱承托出檐,斗拱的十字拱并不是垂直于出挑的斗拱,而是与之成 45°角,斗拱之间用圆形的装饰翼板填充,牌楼屋顶的起翘曲线舒展,翘脊末端有细线条的凤凰图案的装饰,正脊有宝瓶形状的宝鼎,脊本身是钱币图案的亮脊。

三、“作”——江西祠堂的专业分工与工程筹划

1、木材与木匠

    祠堂所用的木材大部分都是杉木和樟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能防虫蛀,是较好的构件用材。大木作即梁架结构的用材通常为杉木,主要是由于杉木不易弯曲变形,很适合做受力构件,如梁,枋、檩条,椽子等都是采用杉木,同时杉木干燥性也好,比较适合吉安潮湿多雨的天气。而小木作即装饰装修通常用樟木,因为樟木易加工,不变形,而且吉安地区所谓“无樟不成林”,有很天然的自然优势。吉安地区的木作通常会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不仅可以防水防潮还能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

2、砖材与砖匠

    祠堂使用的砖主要有青砖和红砖,多用于砌筑外墙,青砖多用在公共建筑上,财势大的私宅也会采用青砖,大部分民居还是采用当地粘土烧制的红砖或者土砖。钓源村的祠堂还用砖做柱子,可见砖材是吉安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 砖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墙体的砌筑,马头墙的制作,其次是铺设屋面的望砖、屋脊和檐口等,再次是地面铺装的铺设,磨砖对缝,最后还有门窗上的砖雕等。

3、与石匠

祠堂所用的石材主要有条石、麻石和红砂石。其中红砂石最为特殊,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材,所以素有“红土地”之称。红石属湖相沉积岩类,地质学称红砂言,它的层理主要为水平层理和倾斜层理,所以易于开采和加工。和砖比较,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吸水率较小,软化系数较低。所以当地非常乐于使用这种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的建筑材料。它不仅可以用来砌筑墙体墙脚,也可以制作门窗等装饰性的构件。此外,由于红石有较高的硬度,还可以加工和雕刻得非常精细,而且不容易风化。它防滑耐磨,不易长青苔,故广泛用于宗祠建筑中,如红石会用来砌筑勒脚和墙框,红石与清水砖墙的对比,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石匠主要负责建筑中台基的砌筑,将为开采的原石打磨成建筑所需要的石材,如柱础、门窗等,还包括其上的石雕。

四、“序”——礼制对祠堂建筑形制的影响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关于宗法制度的系统叙述,最早见于《礼记》的“大传”和“丧服小记”。它包括孝、悌、贞、顺、同居共财、尊嫡立嗣、尊男卑女,家长权威以及家族仪式。

1、宗族结构限定了祠堂的建筑等级

    宗法最基本的特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君主世袭制,常理是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嫡长子以下的次子及各子,(嫡长子的弟弟)就是别子。别子不能与长子(继位的哥哥)同祖,所以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别子自立一家,成为这一家始祖,这叫别子为祖。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等也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传家,世世以作为本家始祖的别子为祖,就称为大宗,大宗就不再会改变,所以说大宗百世不迁。别子的次子与以下各子称为庶子,同样,别子的长子、孙子等也都有庶子,所有的庶子都称为小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超过五世,就脱离了亲戚的关系,这叫做小宗五世则迁。

2、族产管理影响了总祠、房祠和家祠的规划布局

在宗族管理方面,公共资产的筹措、累积和使用是重要的环节。庐陵古村中的宗族,或多或少有一些属于全族或支房的公产。在宗族管理中,祠堂不仅是一座建筑物,也不仅是公共活动的场地,还是一个管理组织的代称。以祠或堂为单位,所辖包括该宗该房的人口、公共资产。有全族的,也有分支分房的。资产一旦确定为公属,除以公家的名义变更外,则长期稳定不变,历代传承,是祠堂族权系统的物质基础。这些族产有“义田”、“祭田”、“慕田”、“学田”等,祠堂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田租,故土地和田地的占有几乎就 决定了宗族的经费富裕程度,故各个不同的房派之间会划分田产的势力范围,并建立祠堂来象征对此块土地的占有,各家各户再围绕本房的祠堂建立住宅,最终形成势力范围圈,祠堂作为房支的符号和具有实际功能的祭祀实体,它的出现和增加势必会造成住宅组团所在区域为某一房派占有的性质,并且加强空间区域对本房派的凝聚力和对外房派的排斥力。

3、 追远报本决定了形制“礼尊而貌严”

   “宗族”除了代表血缘关系的“宗”以外,“族”就是通过血缘关系围绕所形成的力量。一些大宗族,倾力修建规模宏大的宗祠,以表示对祖先崇拜的虔诚。宗祠为追远报本而建,其祭祖的观念深刻的影响着祠堂的空间布局和平面形制,在建筑规制上呈现出“礼尊而貌严”。南宋到明初,平民是不允许兴建祠堂的,通常只能在住宅处设置家祠,安放神龛,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祖先,其形制也是根据朱熹的《家礼》而来。到了明中叶以后,国家渐渐放宽了民间建立祠堂的限制,各地富商土绅才开始纷纷兴建祠堂,并且大多建的气派非凡,成为显示宗族财富的象征。才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平面格局。江西常见的宗祠,一般都是高大宽敞,庄严肃穆,多两井三进。祠堂第一进为门厅,有的设宽敞的门廊。无诰命之祠堂不能开山门。门厅后是前天井,接着是第二进的享堂,是举行祭祀典礼和进行宗族活动的地方。大厅隔墙是后天井,上台阶连接第三进寝堂,是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的地方。宗族的总祠都建的比较宽大,以示对开基祖的尊敬和怀念。

五、结论

江西祠堂的建筑形制除了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包括“庐陵文化”和“宗族法制”在内的礼制文化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宗族法制”对其建筑形制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宗族结构限定了祠堂的建筑等级,一般是以房、支为结构方式,正是因为等级分明的宗族结构才促使了一个村落中拥有众多等级分明的祠堂,形成了总祠、房祠和家祠的等级关系,并且总祠的规格和地位大于房祠,房祠的规格和地位大于家祠。   

第二,“庐陵文化”对其建筑形制的影响。“崇文重教”是庐陵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通过建立宗祠来激励后人铭记祖先的辉煌,鼓励后人勤奋治家,恢复过去的辉煌。由于受到“重文兴学”思想的影响,祠堂建筑显得相对朴素一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财产和精力也同时用于修建书院,故祠堂建筑在装饰和雕刻上显得朴素自然。

    第三,祠堂在结构形式与构造做法的特性。江西传统祠堂的大木构架具有鲜明的穿斗式特征,厢房构架形成了强烈的地方风格,多数厢房的挑檐廊借用了正屋的构架,而且借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借用正屋之檐柱,有的是借用正屋之檩条。厅堂与厢房的构架连接影响到房屋的整体刚度、排水效果,其变化多端的处理方式也显示出江西民众超凡的结构才能。

总之,由于“庐陵文化”和“宗族法制”的深厚影响,江西宗祠在规模格调、平面形制、构造做法及装饰工艺上都有其显著的特色。宗族结构及族产的管理决定了总祠、房祠和家祠之间相互制约的布局模式及这三者之间严格的建筑等级限定;庐陵文化的“崇文重教”决定了其风格朴素儒雅。

[参考文献]

[1]余庆民.江西乐平乡土祠堂普查纪要——兼论乐平乡土祠堂建筑艺术与历史传承及其文化成因[J]. 南方文物,2009(04)

[2]丘斌,张苇.论乐平古祠堂的艺术特征[J].东南文化,2003(12)

[3]陈琪.藏在祠堂里的徽州古祠堂[J].中国文化遗产,2013(05)

[4]章望南.徽州古祠堂及其建筑艺术[J].中华民居,2008(Z1)

[5]薛林平.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7(08)

[6]薛林平,王季卿.山西清代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项目基金: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美乡村背景下的江西宗祠建筑营造技艺研究(编号:23Y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