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与新时代发展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与新时代发展建议

彭承霞

重庆市南岸区林业局 重庆 401336

摘  要: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自1999年设立以来,辖区内景源景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新的时代背景及管理模式下,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出发,结合新时代的管理要求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新时代;发展建议

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1],集中体现景物观赏、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展示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经济等综合功能,在保护自然文化资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概况

重庆市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于1999416日由市政府批准设立,规划范围北起南山镇铜锣峡长江水面中心线、南至上界高速公路、西起渝南大道东侧城市建设边界和渝黔高速公路、东至南山东坡和渝黔高速公路范围内除南山街道、南泉街道二个街道的城镇建设区外的用地主要以现有道路、城市建设边界和300米、350米等高线为界,局部以企事业单位和现状建设边界为界,包括南岸区南山街道(原南山镇、黄桷垭镇)和巴南区南泉街道辖区范围,分南山风景区、南泉风景区两个部分,总用地面积74.98平方公里,南岸区段约45平方公里,位于南山山脉,属主城绿色生态屏障,分为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涉及地景、水景、生景,其中:南山风景区以花卉为主要特色,南泉风景区以温泉为主要特色;人文景源涉及园景、建筑、胜迹等三类,尤以陪都遗迹最为集中,保存完好,是供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游憩的近郊低山型市级风景名胜区。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依托其南山植物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一棵树等著名景点,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加快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现状问题

重庆市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的划定有效保护了南山植物园、大岩洞、铜锣峡、南温泉、建文峰等自然景观和黄山、涂山、文峰塔、老龙洞、仙女洞等人文景观,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规划已不再适应保护和发展需求。

2.1总体规划编制滞后。重庆市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现已到期未及时修编,同时,《重庆市主城区多规合一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而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与部分城镇规划项目重叠、原规划核心景区面积过大,导致保护与建设矛盾突出。

2.2管理机构不明。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涉及南岸、巴南两个行政辖区,巴南区明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以温泉旅游开发为主,对于保护可持续性发展认识不深;而南岸区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机构改革后由城管部门交由区林业部门代管。

2.3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庆市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与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岸区行政界内)交叉重叠面积2879.36公顷,与南泉国家森林公园(巴南区行政界内)交叉重叠面积576.65公顷;重庆市凉风垭森林公园凉风垭片区全部与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面积296.4公顷,导致监督管理相互矛盾、冲突。

2.4 规划范围面积大矛盾多。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涉及南山街道、鸡冠石镇、峡口镇、长生桥镇、南泉镇,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用地权属复杂,人为活动频繁,涉及大量规划的建设用地、居民生产用活用地,随着近年来中央和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空前重视,检查督查的增多,如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旅游及房地产清理等专项行动,导致原规划范围用地定位与当前极不适应,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 新时代发展建议

3.1 及时组织开展整合优化及总体规划编制  风景名胜区既是自然和人文资源集中的区域,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自然公园。同时,它的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大,牵涉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十分复杂,广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229月,国家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包含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对批复面积与矢量面积不一致、风景名胜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人类活动频繁等情况,亟需通过整合优化解决。通过整合优化合理确定范围,解决风景名胜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类矛盾冲突,并通过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在理清边界的基础上,重新开展功能分区,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合理定位、保护、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促进绿色发展。

3.2 把握现行法规政策体系  在风景名胜区体系予以保留的同时,为指导风景名胜区在现行法规政策体系下合理保护与利用,制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了支持类、禁止类、限制类建设项目类别,制定了风景名胜区内负面清单,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科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3 健全管理机构  机构改革以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

[2],由于原有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职责不清、管理不顺等问题,应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应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确保政府职能部门在风景名胜区的监督和主导[3]。大力引进新型管理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科学有效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3.4 加强景区规划建设  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地处主城区,上山游玩人员众多,部分景区地处林中深处,交通、通信、宣教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林区公路年久失修,应结合乡村振兴、农旅整合推进农村路、应急避难场所、森林防火林区服务设施等建设,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整合优化后,为促进风景名胜区合理有序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结构作相应调整,以“一心一轴六景区”为核心,一心:以南山植物园景区为服务中心;一轴:从铜锣峡景区至龙脊山景区的风景名胜景观轴;六景区:黄山景区、铜锣峡景区、南山植物园景区、龙脊山景区、一棵树景区、凉风垭景区加快“科普+展览”体系的建成,结合生态山地资源,打造以游赏研学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休闲体验地。加强植物与人文资源的联系,利用园内民国时期旧址与使馆等,打造出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文化观光体验空间,增强休闲体验,使 “一园一景”各有特色,功能多样,成为园林艺术的最佳体验地。

3.5 合理协调保护发展  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跨区设立,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十分重要,为当地旅游胜地,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根据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要求,充分考虑今后发展,单独设立南山风景名胜区,减少跨行政区域设立联动困难问题。对风景名胜区内村镇,应做好详细规划,依据规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村镇建设,从整体上需符合风景名胜区居民点调控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建设用地应合理控制建设功能、建设规模、建设强度、建筑高度和形式等。建设布局应因地制宜,保护山体、田园绿地等自然环境,并尽量统一建筑风格,与风景环境相协调。城镇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服务设施的安排,统筹用地规划,优化建设布局,集中发展,村庄可发展乡村旅游,适当安排旅游设施,控制建设体量与整体景观风貌。

经过新一轮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在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为风景名胜区及当地发展预留空间,按自然保护地类型、定位、功能分区等进行差别化管理,合理规划、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4 结束语

目前南山-南泉风景名胜区仍按现行管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需要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林业部门强化风景名胜区监管,旅游部门加强景区管理,属地镇街强加项目准入,抓好森林资源、景点景源保护,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景观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间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辉,张英楠,赵晶博,吉林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区域重叠问题探讨[J] .吉林林业科技,

2021.(第50卷,第5期).

[2]王章明.关于新时代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浙江林业,12-13.

[3] 刘亿,唐山市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 .河北林业,2020年第6期,24-25.作者简介:彭承霞(1980-),女,湖北监利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管理、林业行政审批、造林绿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