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组织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 3

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组织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李丽芳  早李燚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省 德宏州,678400)

【摘  要】高校协同育人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大”育人功能,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高校的组织育人工作,是一个有明确功能作用、有清晰层级脉络、组织架构和实践路径的完整体系。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都能有效融入各级各类组织活动的载体与形式中,通过组织的思想引领、目标设定、活动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充分释放育人效应。因此,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组织育人机制构建对高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协同育人;组织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 A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发挥包括组织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使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目前,高校的组织育人一般是指高校的各级各类组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充分发挥其对新时代大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十大”育人体系并不是相互孤立,毫无关系的,而是可以通过探索相互嵌入、有机融合、高效协同而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育人体系。

二、协同育人背景下的育人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从而高效实现共同目标。将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最早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通过教育、科研、创新领域协同发展、相互合作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协同育人”概念的提出是协同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通过协同各思政要素、发挥各育人功能,在高校形成一个互动、高效的育人路径。总体而言,协同育人背景下的育人体系构建应遵循目标共进、资源共享、路径互联、成效互促的原则,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目标共进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有育人功能的发挥也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所有育人手段所取得的成效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衡量的标准和尺度,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例如,高校通过思政课程育人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深刻阐释和剖析,通过文化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实践育人教育和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育人发布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榜样和典型事迹,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结合时代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育人手段,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为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资源整合原则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支持学习和教育而投入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广义上讲,只要能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起到育人作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育人资源。《实施纲要》从省级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了整合育人资源的方案和思路。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而在学校层面,就是要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高校的校园环境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资源,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路径互联原则

    “路径(path)”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或者道路,后来也被引申为办事的门路、办法。《朱子语类》中写道:“世间也只有这一个方法路径,若才不从此去,少间便落草,不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共同的,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育人手段,实现哪种育人功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都是同一个。虽然十大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条件与环境,在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但是各种育人功能和“十大育人”体系之间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示范带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路径都是相互联通,相互作用的。

(四)成效互促原则

    《实施方案》指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检验所有育人功能是否具有成效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比如,高校通过课程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将这种育人效果持续延伸的科研、实践等环节中去,真正体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网络育人,高校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利用互联网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增强,取得的育人效果也将同时体现在其他方式的育人效果中。

    三、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组织育人的时代意蕴

    协同理论认为,“构成宏观整体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所产生的总和大于这些因素单独地、彼此分开地发挥效应之和。”本文中所指协同育人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大”育人功能,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一)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原则

    《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坚持协同联动”,强调“全员协同参与”,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由此可见,协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二)组织育人是协同育人体系的载体与形式

    高校各级各类组织在育人中发挥的作用已在《纲要》中作出明确规定,要“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高校的组织育人工作,是一个有明确功能作用、有清晰层级脉络、组织架构和实践路径的完整体系。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都能有效融入各级各类组织活动的载体与形式中,通过组织的思想引领、目标设定、活动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充分释放育人效应。

    (三)协同育人背景下的组织育人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属性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高校最高领导组织,高校各级各类组织,无论是党、团组织还是各类群众性学生团体,都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高校组织育人的政治功能。高校育人工作要将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这一政治任务在组织建设中不断强化,辐射带动所有育人组织为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在组织育人过程中充分体现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四、协同育人背景下组织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高校组织种类繁多,层级复杂,在协同育人背景下梳理整合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各级同类组织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各组织间互动的有序联通。

    一是同类各级组织之间的纵向协同。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上级主管部门党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案和要求,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上下级组织的协调联动作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团委、院系团组织和各基层团支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要始终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放在首位,各班级团支部规范化建设、青年大学习等工作举措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传导到每一个组织细胞。校、院(系)等各级学生会要充分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的桥梁纽带作用,规范学生言行,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高校同类各级组织的层级线性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要求的层层传导和工作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二是各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协同。各级党组织和团组织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形式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各级团组织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性和方向性是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党、团、学生社团组织间的横向协同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形成1+1>2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是在组织育人过程中融入其他育人功能的交互协同。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活动或力量的系统,任何一所学校要想正常开展教育教学互动,就必须把学校各类人员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总体而言,高校几乎所有育人功能都是以组织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例如,各级党、团、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实践育人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班级组织的课堂学习活动均可作为高校教师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形式和载体。学校各类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是依托于一个或者几个组织而得以推动落实。通过各班级组织、学生会、团组织开展困难学生认定、评审、资助等工作过程中,将党和政府对高校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到位,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心存感恩、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资助育人与组织思想引领的育人功能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而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都离不开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最主要的形式和载体,在其本身的育人功能发挥的同时,也能够兼容几乎所有育人功能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中协同发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5/c64094-32551583. html

[4] 任永辉. 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3,(01)

[5] 冯亮. 基于物联网的再制造物流系统协同管理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2016

[6] 林华开.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共同体”:概念内涵、功能定位、实践逻辑[J]. 工程教育,2019, (11)

[7]谢守成,等.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9, (5)

作者简介:

李丽芳(1980—),女,彝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应用语言学。

    早李燚(1983-)女,傈僳族,云南盈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德宏高校组织育人功能发挥与实施调查研究》,编号(2022J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