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参加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后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参加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后记

李鹏程

(宜昌市夷陵区鄢家河初中 湖北  宜昌  443000)

一、我们曾经历的探索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认识到学校是在为国育才、为家育人,一方面需要通过三级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品德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所有的学生爱家乡、敬乡邻、能持家、尚善美的家乡建设者,所以我们开设了以社团为形式的校本课程,有文学社、广播室、数学强基、英语角、绘画社、篆刻社、棋艺社、歌咏社、民族舞与现代舞等,这节课很混乱,学生分散在学校不同的角落,但这节课学生参与度最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站在旁边,笑着看学生成长。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大多数课堂以“问题→自学→交流→精讲→练习”这一模式开展教学时,我发现在所任教的物理课堂中,有近半数学生并不是围绕预设的问题思考或讨论,最后仍靠教师精讲压实,我就调整了思路:以实验或故事切入,培养以组长为中心的学习小组,动手操作实验,不追求完美实验,常分析改进等让学生关注学习。从2012年开始,我连年进行物理学科实践活动,从独立作品到团队作品,学生评奖、颁奖,参与全过程。学生喜欢学科,成绩自然会好,在2016年市中考备考会上我代表学校物理组做了交流发言。

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曾听人说教师易出名家,不易出大家,或许是说教师精于本职,而不思本源。物理的本源是认知世界,是科学的哲学,在物理起始课、声学、光学、牛顿第一定律、压强、阿基米德与浮力、分子热运动与物态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电荷、电与磁等板块的教学和复习中,我总尝试用讲故事、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人类探索科技历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我坚持:自己认为懂不一定真懂,能讲给别人懂才是真懂。

探索中的感悟:创新从来就是个体的事,群体的前进总是在比较后选择的;创新从不缺乏有灵动思维的个体,缺乏的是坚持和追求极致,当然也有群体的认同。

二、面向未来的夷陵教育,我认为可以这样

1.定义未来。今年七年级的学生到2050年39岁,那时的世界生产自动化,生活智能化,那时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

现在,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体机,回到家,每个家庭都有至少一部手机,在信息化如此普及的时代,我认为不应该禁止学生用手机,而应该建立一个平台,杜绝违法信息,培养一种能力,选择有用信息。比如:(1)建立类似安卓系统的门户式交互桌面,把央视科教频道,视频网站的科普专栏,几何画板、天地图,stellarium等在线软件以及教育系统自建的教育资源库集合放置在桌面,把信息终端建立在学生学习角度上;(2)开发社区资源,利用体艺培训等盈利机构和公益的科普展馆,引导建立学生易入乐学的教育大环境;(3)利用游戏防沉迷系统、手机学生模式,以及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

面临未知环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从结绳记事到甲骨、竹简,从活字印刷到二进制数码,知识传播进入了一个革新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有学习、改良、创新的意识和行动。

2.以人为本。幼儿园孩子无忧无虑,小学80分,初中60分,高中经常考低分,知识越学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心智和谐发展的学生?

学习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在面对未知时能选择最适合的路径。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路,面对不确定,不可预期的未来,学生是迷茫的,短期动力来自于国家、学校和家庭的具体要求。当我们用中考的这个唯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时,近半数人在学习中找不到归属感。以人为本,教育应该是立体的,温情的。比如:(1)做好作业分层设计,用字体(或※号)区分,基础性作业突出重点,要求学生能懂会写即可,全员完成,素养提升作业每次少量涉及,大专题教学时讲练结合,突破难点;(2)重视学生参与度,可以从抖音、微信短视频博主等学习素材选取、整合、呈现等技巧,逐步形成一批学生乐在其中的课程;(3)丰富评价机制,顶尖学生的激励是应该坚持的,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全科优秀(达标)的学生”、“单科状元”、“某项特优”等新榜样,引导群体认同,全面育人。

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引导未来的国家主人认识到“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和“我要到哪儿去?”用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凝聚人心,形成竞争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认同学生差异,建立阶梯式目标,采用发展性评价,逐步推进。

3.应用为主。知识爆炸式增长,导致学生认知的不均衡与碎片化,这与班级授课下的同步学习明显存在矛盾,那么怎样促进知识融合,满足学生应用需要呢?

教师常认为我讲了学生没动是因为这一届学生素质不行,这是忽略了教师的教是旧的,而学生的学是新的,而项目式学习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1)淡化铃声信号,语文一篇课文,数学一个知识要点,英语一个小专题,理化生一个章节等为一节课,保证了学生认知事物的完整性,减少了中间的复习检查等教学环节;(2)进行一科主导,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指导学习方法,跟踪学习进度,物化成果,多角度评价学生能力。(3)开好实验课和实践课,利用实物形成直观经验,通过操作过程获取技能,在物化成果中感悟学习的喜悦。(4)结合本地区域文化,建立学校实践基地,让学习与生产劳动结合,用知识反哺乡土,培养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我们把素质教育改成素养教育,更加强调学生能力获取的后天培养、内在驱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语文是传承文明,而不是咬文嚼字;数学是认知规律,而不是加减乘除;外语是为了交流,而不是抄单词,背课文;自然科学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人文学科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把握知识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到最适合她的位置,这才是面向未来的优秀教师。

谈到教育改革,就不能回避考试,做为国家选拔机制的考试一定会客观存在,但社会群体的大多数成败并不是用考试来决定的,三百六十行的状元有三百六十种标准。所以变革不与考试对立,从推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变革的是人才选拔的形式,而不是人才选拔本身。现代学校建立以后,人才选拔成为其重要职能,但从笔试到面试,从纸笔考试到机考,这个选拔制度自然也在变革。而作为面向未来的教师要看得更远些,培养合格的人,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让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最大正相关,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