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张冬辉

韩城市玉皇后土庙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在现实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国基层文物保护现状的深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问题所在,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促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挑战;对策;

、中国基层文物保护的现状

1.1 资金匮乏的深层次问题

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资金匮乏一直是一大深层次问题。首先,由于基层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财政拨款有限,导致基层文物保护项目难以获得充分的财政支持。其次,由于文物保护的长周期性与高成本性质,使得部分基层文化机构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难以维持基本运转,从而影响了整个保护体系的正常运行。资金匮乏直接导致了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不足。首先,基层文物保护机构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更新老化的文物保护设施,使得文物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由于资金匮乏,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难以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导致人才队伍短缺,文物保护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1.2 人才短缺的深层次原因

人才短缺在基层文物保护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基层地区相对较小的文物保护机构与有限的培训资源。相较于大城市,基层地区的文物保护机构规模较小,难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这使得文物保护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上相对滞后。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高效进行,文物的修复、保护、鉴定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其次,基层地区文物保护机构的人员队伍相对单一,缺乏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团队,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

1.3社会意识不足的原因

农村地区社会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文物保护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匮乏。由于农村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低的文化教育水平,居民对文物的认知相对薄弱,缺乏对文物保护的深刻理解。同时,缺乏有效的文物保护宣传渠道,导致居民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4 多部门参与导致执行难度大

基层文物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这使得法律法规的执行变得复杂而困难。不同的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职责不明确、协调不畅等问题,导致法规执行时出现执行主体不清晰、责任划分模糊的情况。基层文物保护的监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科学的监管流程。这使得法规执行时难以实现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监督,存在一些文物保护漏洞,不法行为难以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1.5 基层地区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原因

部分基层地区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质特点。一些地区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如地质构造活跃地带、洪涝频发区等,使得文物保护面临来自自然灾害的巨大威胁。自然灾害对文物保护带来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文物受损或毁坏,如地震可能引发文物结构的倒塌,水灾可能导致文物遭受淹没与侵蚀。其次,自然灾害可能破坏基层文物保护设施,如文物库房、展览馆等,使得文物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二、对策建议

2.1 增加资金投入

为应对自然灾害对基层文物保护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首先,建议在基层文物保护设施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风险,避免选址在容易受灾区域。其次,应当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预警,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此外,加强文物保护设施的抗灾性能,采用抗震、防洪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设施的抗灾能力。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文物的紧急转移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文物受损。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基层文物保护的威胁,确保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2.2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文物保护专业学科的迫切性:为了解决基层文物保护中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文物保护专业学科是迫切需要的。通过专业学科的设立,可以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2.2.1鼓励专业人才投身基层文物保护:为鼓励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可以通过提供各类奖励和激励措施,如奖学金、科研项目资助等,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投入基层工作。同时,可以建立一系列职业发展通道,为专业人才在基层文物保护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

2.2.2提升基层保护的技术水平: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培养更多拥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其具备先进的文物保护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文物保护挑战。这将为基层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确保文物得到更加科学、细致的保护。

2.3强化文物保护宣传的重要性

为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向农村地区广泛传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价值以及如何参与保护工作,从而唤起居民对文物的关注与重视。

2.3.1多渠道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为了确保宣传工作的效果,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平台,制作文物保护宣传片、文章,向农村居民传递文物保护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农村社区开展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展览等形式,亲身向居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2.3.2建立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建立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是促进社会意识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招募、培训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们可以在农村社区中担任文物保护宣传的推广者,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志愿者可以通过举办文物保护活动、与居民互动,使文物保护知识更好地融入农村社区,引导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文物保护。

2.4完善法律法规的紧迫性

为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完善法律法规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基层文物保护相关的法规体系可能存在不够健全、不够明确的问题,亟需通过修改和制定新的法规,使其更加符合基层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

2.4.1明确责任和权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可以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建立起明确的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机构等各级责任主体,规定其在基层文物保护中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履责明确的工作机制。

2.4.2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健全监管体系是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制定详细的监管标准和程序,确保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监管。同时,加强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定期检查、评估和考核,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4.3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基层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法规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基层文物保护从业人员对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同时,建立法规执行的激励和处罚机制,对遵守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追责,以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基层文物保护作为其传承的基础,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可以缓解基层文物保护的财政压力,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则有助于培养更多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人才,提升基层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提升社会意识是确保文物保护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广泛宣传,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建立文物保护网络,则为基层文物保护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娟  谈论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机械工程,2023-07.

[2]高树骞. 浅谈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