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管道工艺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PE管道工艺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廖娇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摘要:本文针对PE管道焊接接头的工艺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先进检测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综合检测与评判体系。通过引入相控阵超声检测、X射线检测和热红外检测等先进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微小缺陷的高灵敏性检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缺陷评判标准体系,考虑了缺陷类型、位置、大小等多维度因素,使得评估更全面、准确。

关键词: PE管道;工艺缺陷检测;方法;

引言

随着PE管道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焊接接头的质量成为保障工程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的工艺缺陷检测方法存在信息滞后、灵敏性不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以提高对微小缺陷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一、方法与技术

1.1 相控阵超声检测

相控阵超声检测是一种基于超声波原理的先进非破坏性检测技术。通过多个发射/接收元件组成的阵列,可以实现对被检测物体的全方位探测。以下是该原理的详细论述。

1.1.1 阵列布局与元件调控: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由许多超声发射/接收元件组成的阵列构成。这些元件的布局形成一个二维或三维的阵列,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灵活排列。通过调整元件的相位关系,可以实现对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的精确控制。

1.1.2 发射脉冲形状的优化:为了提高超声波在被检测物体中的传播效率和能量利用率,优化发射脉冲形状变得至关重要。采用特定形状的脉冲,如窄脉冲、调制脉冲等,可以更好地适应被检材料的声学特性,降低能量衰减速率,增强信号的穿透能力,从而提高检测深度和分辨率。

1.1.3 频率调制的引入:为了应对不同材料和不同缺陷类型,引入频率调制技术成为优化设计的重要一环。通过改变超声波的频率,可以实现对传播波束的调控。这种优化方案有效克服了某些材料对特定频率超声波的吸收问题,提高了信号在被检测物体内的传播稳定性,增加了检测的准确性。

1.1.4 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的应用:在相控阵超声检测中,信号处理至关重要。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波束成像算法、多通道合成算法等,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实时增益调整、噪声滤波等处理,进一步提高了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这些算法的引入有助于有效地提取被检测物体的信息,减少干扰,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相控阵超声检测原理通过灵活布局阵列元件、优化发射脉冲形状、引入频率调制以及应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全面提升了超声检测系统的性能,使其更适用于复杂工程环境中的缺陷检测。

1.2 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

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为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带来了智能化和高效性的检测能力。主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深度学习架构。以下是详细的论述。

1.2.1 数据集的构建与标注:在引入深度学习算法之前,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丰富而多样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应包含多个样本,覆盖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工艺缺陷。每个样本都需要被精确标注,标注信息包括缺陷的位置、大小、类型等关键信息。这一过程确保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学习各种缺陷的特征。

1.2.2 算法参数的调优:深度学习算法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各种参数的合理设置。对于卷积神经网络,包括卷积核大小、层数、池化方式等参数的选择;而对于循环神经网络,需要调整循环层的结构、学习率等参数。通过系统的实验和验证,调优这些参数以提高模型性能。

1.2.3 多类缺陷的智能化识别: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标注样本,能够自动提取和理解缺陷的特征。通过卷积层的特征提取和循环层的序列建模,模型能够逐渐形成对于各种缺陷类型的智能化识别能力。模型的输出可以是每个位置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类型、尺寸等信息,实现对不同工艺缺陷的全面检测。

1.2.4 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通过使用合适的硬件(如GPU)和训练算法,确保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上迅速、高效地学习到缺陷的特征。此外,使用迭代的训练方法,通过反复优化模型,提高其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1.2.5 深度学习与传统方法的融合:为了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优势,可以将其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用于初步筛查和识别,而传统方法则可以用于提供更精细的定量信息和辅助判别。这种融合方法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提高了整体检测系统的效能。

综上,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为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注入了智能和高效性,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实现了对多类工艺缺陷的智能化识别,为缺陷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二、评判标准体系的建立

2.1 多维度考量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估PE管道焊接接头的工艺缺陷,我们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多维度因素的评判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缺陷的类型、位置、大小等关键因素,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2.1.1 缺陷类型的考虑:在评判标准体系中,我们首先考虑了不同缺陷类型的影响。根据缺陷的性质,我们将其划分为气孔、夹渣、焊接裂纹等不同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确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这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不同类型缺陷对管道质量的影响程度。

2.1.2 缺陷位置的综合评估:缺陷的位置在评判管道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考虑了缺陷距离焊接接头两端的距离,以及缺陷在管道壁厚度方向的位置。这种多维度的考虑有助于确定缺陷对管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2.1.3 缺陷大小的定量分析:评判标准体系还包括对缺陷大小的定量分析。我们考虑了缺陷的直径、面积、长度等参数,通过定量指标量化缺陷的大小,以便更具体地评估其对管道质量的影响程度。这样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更精确地预测缺陷可能引发的问题。

2.1.4 综合性考虑因素的权衡:为了确保评判标准的全面性,我们进行了不同因素之间的权衡。在综合考虑缺陷类型、位置、大小等因素时,我们为每个因素分配了适当的权重,以反映其在整体评估中的重要性。这种权衡有助于建立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评判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多维度考虑的评判标准体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PE管道焊接接头的工艺缺陷,为后续的缺陷修复和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2.2 定量和定性评判指标的制定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评估PE管道焊接接头的工艺缺陷,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数量、直径、面积、长度、强度等多个定量和定性评判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从缺陷的数量、大小到对管道结构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对工艺缺陷全面而精准的评估。

2.2.1 定量评判指标:1)数量:表征在焊接接头区域内检测到的缺陷数量。通过定量计数,可以直观地了解焊接区域的整体缺陷密度。2)直径、面积、长度:这些参数用于量化缺陷的尺寸。直径表示缺陷的直线距离,面积表示缺陷占据的表面区域,长度则是缺陷在管道上延伸的距离。这些定量指标有助于客观地描述缺陷的大小。3)强度:表示缺陷对管道结构强度的影响程度。通过力学分析,可以定量评估缺陷可能导致的结构减弱程度,为管道的可靠性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2.2 定性评判指标:1)缺陷类型:包括气孔、夹渣、焊接裂纹等不同缺陷类型的分类。定性描述缺陷的性质,有助于理解不同缺陷类型对管道的潜在影响。2)位置:描述缺陷相对于焊接接头两端的位置,以及在管道壁厚度方向的位置。这有助于定性评估缺陷对管道结构的影响位置。

通过制定这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评判指标,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PE管道焊接接头的工艺缺陷,为后续的修复和优化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评估基础。

三、实验与验证

为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PE管道焊接接头工艺缺陷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选取多个实际工程中的焊接接头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充分证明,本研究方法在检测微小缺陷方面表现出色,提高了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3.1 实验设计

我们选取了多个实际工程中的PE管道焊接接头作为实验样本,这些接头涵盖了不同工艺条件和焊接质量。在实验中,采用了本研究提出的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同时使用传统的超声检测方法作为对比。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确保对比结果的可靠性。

3.2 对比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本研究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在以下方面表现出色:1)检测灵敏性提高:本研究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到微小缺陷,包括气孔、夹渣等。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缺陷检测的准确性上有明显提高。2)可靠性增强:本研究方法引入了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提高了系统对不同类型缺陷的智能识别能力,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3)实时性和效率提升:控阵超声检测系统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相对于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效率。能够更快速地完成对焊接接头的检测。

3.3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PE管道焊接接头工艺缺陷检测方法在检测微小缺陷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相比传统方法,该方法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估焊接接头的质量,为后续的缺陷修复和质量改进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3.4 展望

基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的算法和硬件,提高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性能。同时,可以考虑拓展该方法在其他材料和工艺中的适用性,以满足更广泛的工程需求。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PE管道工艺缺陷检测方法在实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未来的工作可进一步优化算法,推动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满足不同工程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勤,戚政武,韩佩城,等.聚乙烯燃气管道热熔接头冷焊缺陷的X射线检测[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1,(6).

[2]韩光明,蔡勤.聚乙烯管(PE)热熔接头超声波检测问题分析[J].全面腐蚀控制.2021,(5).

[3]施建峰,冯颖,陶杨吉,等.聚乙烯管道无损检测技术标准进展[J].压力容器.2021,(10).

[4]李沧,孙宝财,张国强.基于DR检测的非金属压力管道检验分析及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