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构建

/ 3

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构建

李刚

镇江润安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前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研究和构建一种评价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母线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

1.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研究,现有大多关注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缺乏对细分行业和中小型企业的针对性研究。本文引用国内外的创新理论,建立了母线类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验证了评价体系对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借助这个模型能够使得企业能够明辨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行内企业比较,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确定了评价母线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排序,以确定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解析,通常情况下包括以下能力:

(1)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

(2)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效果;

(3)创新技术基础、创新转化能力、创新经济支撑能力;

(4)创新机制、技术与人才、产出与效益。

其次,根据母线制造行业及企业的现状,选择创新领导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战略与管理和改进能力、产品研究开发设计能力等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评定指标,定为一级指标。

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建设与评价项目指标,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家创新倾向、设计并应用新机制的能力、R&D资金各项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改造投入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开辟新市场能力、产品产量、营销能力、新产品创造收益的能力、新产品市场份额、品牌和商誉、专利技术、员工知识以及技能水平等;

从母线制造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企业家成为创新竞争效益型公司(创新愿景)、创新决策与决定组织及创新资源配置能力、R&D直接投入能力、R&D资金投入能力、R&D人才投入能力、R&D综合投入能力、创新战略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执行能力、创新测量分析与改进能力、创新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顾客选择中的竞争能力、新产品研发成果及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设计资源在同同行业中的先进程度、新产品通过行业专家及各方顾客代表鉴定评审的研发成功数、优质高效低耗的新制造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刀具及信息数字化)在同行业中的先进程度、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与生产综合管理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市场调查能力与市场占有份额和顾客满意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率、创新产品利润率、创新项目的投入回报期、员工与社会的认可度、总资产利润率做为创新能力具体建设项目的指标,当做二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都包含了多个二级指标,以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一级指标来说,它包括的二级指标有R&D资金投入能力、R&D综合投入能力组合构成。

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含了七个一级指标,具体来说有创新领导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战略与管理和改进能力、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与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

二级指标是将上述七个方面的内容分解成多项具体评价指标。21个指标中,18个为行业通用指标,3个指标为企业特有指标。3个企业特有指标分别是:R&D综合投入强度、创新管理工作计划的执行率和创新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顾客选择要素竞争中的先进性指标。(详见表1)

3.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全球范围内在综合评价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包括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模型评价方法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笔者结合母线制造类公司特征、技术创新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展开针对上述方法的比较分析,最终选择多级层次综合评价方法,针对母线制造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方法的应用流程和步骤为: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AHP方法赋予母线制造公司技术创新指标的权重值时,第一个步骤即为基于总目标创建递阶层次结构。根据前文中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创建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创新领导能力

成为创新竞争效益型公司--创新愿景

创新决策与决定组织及创新资源配置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R&D直接投入强度

R&D人员素质

R&D综合投入强度(信息、合作关系、技术装备、管理等)

创新战略与管理和改进能力

创新战略管理

创新管理工作计划的执行率

创新测量分析与改进

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创新能力

创新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顾客选择要素竞争中的先进性

新产品研发成果及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

设计资源在同行业中的先进程度

新产品通过行业专家及各方顾客代表鉴定评审的研发成功数

产品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优质高效低耗的新制造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刀具及信息数字化)在同行业中的先进程度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与生产综合管理创新能力

全员劳动生产率

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与营销能力

创新产品市场调查能力与市场占有份额和顾客满意度

新产品销售收入率

创新产出能力

创新产品利润率

创新项目的投入回报期

员工与社会的认可度

总资产利润率

(2)构造判断矩阵

第二个步骤是采用成对比较方法,对比指标的重要性,根据对比结果创建判断矩阵。该矩阵显示的是来自相同层次的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是不同专家结合客观情况给予的主观判断。AHP方法对比任何两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通过标度对重要性进行量化。Saaty推荐的标度方法详见下表2所示,根据定性评价结果得到量化评价结果,根据定量结果创

建判断矩阵。

含义

标度aij

因素i与因素j同等重要

1

因素i与因素j稍微重要

3

因素i与因素j明显重要

5

因素i与因素j强烈重要

7

因素i与因素j绝对重要

9

介于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2,4,6,8

(3)求解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构建基础是专家给出的主观判断结果,通常情况下求解这一矩阵的精度要求并不高,具体可以采用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最小平方法、特征向量法、乘积方根法等。通过人们的实践经验可知,相比而言特征向量法是最为科学的,所以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假定有一判断矩阵A如下:

(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条件

就实践活动而言,考虑到不同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并且在喜好上有所差异,因此很多时候判断矩阵并不具有足够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C.I.)对其在这方面的表现进行衡量。该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4. 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实证评估研究

根据上文确定的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A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展开实证研究,从而揭示出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在可行性和合理性方面的表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2)确定各评价指标隶属度

  根据例证中A公司基本资料,可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出于本论文篇幅的考虑,在这里不将处理前后的指标评价值一一列出。根据模糊统计方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3)单因素评价

根据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可得创新管理能力隶属度矩阵R;根据指标权重系数表,可得各评价指标权重ω。根据上述两个参数可以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ω*R。

1)对创新领导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1=(0.0833,0.45,0.0833,0);

2)对创新资源投入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2=(0,0.3,0.3578,0.2831,0.059);

3)对创新管理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3=(0.0712,0.1836,0.3098,0.2099,0.0446);

4)对研究开发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4==(0.0464,0.2245,0.3696,0.3596,0);

5)对制造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5=(0.1558,0.4577,0.3721,0.0144,0);

6)对营销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6=(0,0.2833,0.4,0.2,0.1167);

7)对创新产出能力进行单因素评价,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7=(0.0082,0.3067,0.3287,0.2713,0.0850)。

(4)综合计算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可以分析某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确定其优势、劣势之所在,在此基础上采取兼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单因素评价综合计算得出:

Z=0.0394* 100+0.3250 * 90+0.35 68 * 80+0.2226 *70+0.0457 * 60=77.3617

对评价向量进行分析可知,来自中等等级的隶属度超过了其他等级,达到了0.4328。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为中等级别。

同时,我们对单因素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公司各一级指标属于良好等级的隶属度都最大,则该公司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创新产出都应属于中等等级。通过行业对比分析,确定该母线制造企业在行业内处于中游水平,与本文所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得分较为契合,说明通过本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研究和构建母线制造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提供了一种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法。通过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并结合母线制造这一特定产业,选择将综合评价以及层次分析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评价母线制造类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对某母线制造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本课题中创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是充分可行的,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出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然而,由于样本数量较少,访谈数据主观性大,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模型,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唐娟莉,倪永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3,(04).44;

[2]马胜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 (12) .5-8;

[3]邰晓彤.母线制造公司实施自主创新的对策[J].国防科技工业.2016,(0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