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之教师思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浅谈课程思政之教师思政

 张鹏1,买跃霞1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夯实教育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自觉自主的思政意识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笔者认为,教师要具有思政品质,应从教学宗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四个纬度去提升去实现。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师思政

2017年教育部文件首次提出“课程思政”,2020年6月又下发《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以说,在过去的这几年,尽管广大教师完全认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期间各大院校经历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和各级各类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整体效果是不错的。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于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的附加行为,担心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质量,心里有了一些抵触的情绪,甚至还有些教师,为了课程思政而“强行思政”,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生硬的“植入式”或“标签式”的教学手段,结果是南辕北辙,完全背离了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凡此种种不正确想法和做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为何在课程教学中要有课程思政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若不从认知层面上解决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就无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教师的自觉思政,就不会有高效落地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实现师者为师的充分且必要的载体。不是课程思政需要我们去体现它,而是教师需要课程思政去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没有教师思政为本就难以确保课程思政为现,所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一、教师要有以德润身、以德育人的教学宗旨

“蒙以养正,圣功也。”讲的是老师是一种职业,但却是一种特殊职业。它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要求规制着教师的职业操守。中国文化尊重老师,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在社会中要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德性和学问的楷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习主席的讲话既是对教师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指示,也是教师要自觉遵循的教学宗旨。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又在《论语》中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谓道出了老师何以为老师的真谛,老师要做到德性与学问的知行合一。中国自古以来就始终存在着“师道”精神。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志,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教师就根本谈不上做学生的塑造人、培育人和引导人。

课程思政提出的主旨就在于,老师要有发自内心的觉醒,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与职责使命,秉承以德润身、以德育人的教学宗旨,通过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提升教学境界,形成自觉而觉人。自觉是心灵的“大我”突破“小我”,是对教师应是灵魂工程师的自觉体认。唯有此,老师才会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人格精神的人。已故教育家杨叔子说: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并宣称我国高等教育真正的使命是培养既有爱国的情怀,又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中国人”,率先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拉起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被誉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我们说,师道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心灵境界,是具有担当自我精神化的本质要求。一名老师教师只有集“知、仁、勇”于一身,才能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心灵,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德的“大先生”。

二、教师要有成全学生、成就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为主体地位,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分野出了不同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就是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全部过程,老师讲仕么学生就听仕么。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环节的中心,将学生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的。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智、能三位一体育人,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引导和培塑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紧密结合,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将其潜在的自我发现出来,引领学生开启自我生命成长的齿轮。叔本华说“想一个自己从未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只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因此,“对人,你不能教会他什么,你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纪伯伦在《论教授》中亦论述了相近观点:“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天文家能与你讲述他对于太空的了解,但却无法赋予你们他的感觉。音乐家能为你们唱出响彻四方的旋律,但却无法赋予你们捕捉这旋律的耳朵或回应这旋律的歌喉。精通数学的人能说出度量衡的方位,他却不能引导你们到那方位上去。因为一个人不能把理想道德羽翼借给别人。”人是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塑造自我品格。在教师、课程、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地位与作用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唤醒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塑造他们精神生命的使命。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和点燃学生。如何唤醒学生呢?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未来发展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其次要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乃至知识结构,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就才可能制定出“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没有为学生谋之长远的关爱,成全学生也只是一句口号。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问题,这个态度就是尊重士兵。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这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处理不好。”这说明态度即方法、目标即方法。什么样的目标内含着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而老师也会在成全学生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