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赵玲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任集中心学校任圩小学

摘要: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听说读写皆语文,交往礼仪是语文,论辩思维需语文,学科学习靠语文……同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有哪些呢?笔者主要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培养思辨能力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背诵默写、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和写作训练,无一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困生,经常写错别字,不会造句,不会做现代文语段阅读,不会表达,不会写作,甚至一首小诗,学了几周后仍然不会背诵,不会默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不会辨析,所以说,语文教学并非只是教语言文字这么简单,如果学生不具备思辨能力,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低级的学习状态,就是不动脑筋,机械记忆。

现实中,语文科目考试测评的分数往往远远低于其他学科且很难出现高分,这些都足以说明,语文教学看似容易,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学生考不出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思辨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呢?笔者针对这一难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一、在词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学习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辨析能力的训练。我们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一优势,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起来。

比如:教学“形声字”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观察“蜘蛛,螃蟹,蚂蚁,蟋蟀……”这一组词语,进行一场发现之旅。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结构,有的说偏旁,我就进一步指导同学们观察:去掉偏旁以后的字的读音;再加上偏旁以后,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发现读音相似后,我对“螃蟹”的“蟹”进行了分解:“解+虫”,“解”还有一个读音是“浑身解数”的“解”读“xiè”,然后让大家讨论“什么是形声字?”让同学们说“形声字”构字法的奥妙。然后趁热打铁,再出一组“鲨,鲫,鲤,鳝,鲸”让同学们辨析是否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各是什么?从而强化孩子们对形声字构造规律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逐步引领同学们了解什么是象形字,什么是会意字,初步形成对汉字造字法的印象,提升孩子们识字、写字、记字、用字的能力。

二、在文本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锦绣山河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美文,分别展示了中国的海南和东北的美丽风景,在教学中,笔者让同学们读课文、赏美景后,然后关注课题,开头第一段,文中最后一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发现:两篇文章结构均为“总分总”,笔者就指导他们画出相照应的句子,再进一步去找对应的关键词,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开始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和最后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相对应,这样的文章,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中心明确,浑然一体。对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同样是这样的结构。然后我引领同学们关注中间具体写景的部分,让同学们判断,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否一样?首先,我启发同学们思考写作的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然后让同学们讨论,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思考辨析讨论后,明白了两篇文章分别是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来介绍景物及其特点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同学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会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顺序,那些悟性极高的同学,就可以将这些文章写作艺术特色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执教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首先让同学们去观察图画并指导思路:辨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织好语言表述出来,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当同学们交流时,我发现孩子们把图片里的人物都当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孩子,我就引导他们去看第一幅图画:开门的和进门的人与后面跟着的小男孩对比一下,他们就发现了,其实四幅图画中只有一个小男孩,其他的都是成年人。“我们怎么给这些图片中的人物定个名字呢?”同学们思考后,总结:第一幅图画可以是进商场的客人也可以是住酒店的客人,第二幅图画是遛狗的小伙子,第三幅图画是等车的乘客,第四幅图画是景点的游客。同学们按照图片呈现的人物和事件,然后再辨析一下他们的做法是对是错,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的口语表达,其实就是观察、思考、辨析、组织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训练的过程。

四、在诗歌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在执教《夜书所见》这首诗时,让同学们把诗歌读准读熟以后,开始借助注释,让孩子们理解诗歌的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诗歌,笔者引领同学们重点理解一个字“客”,同学们说是“客人”,有的说是“游客”,笔者给同学们作了一个特殊的解读“客居他乡”或是“他乡之客”是旅居在外地的人,他们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把你自己当成作者,此时此刻在船上的是远离家乡的你,这萧萧梧叶之声,这寒凉的秋风一起,你心里会生出怎样的感情呢。”同学们顿时明白了这首诗原来是抒发思乡之情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歌中的“知”字,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语。笔者引领同学们思考:“知是知道的意思,还是作者猜测的意思?作者在船上想家呢?远远的望见篱笆下的一处灯火通明,他能否清晰地看到斗蟋蟀的孩子?”同学们经过思考辨析后觉得“知”还是解读为“料想”“猜到”更合适。诗歌精炼而含蓄,想象空间无限,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好素材。

五、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训练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每一次的写作教学中,都会不惜花时间,下功夫,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写《我的同学》,通篇用“它”,笔者提示他思考:“它、他、她”的作用各是什么?这位同学思考一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有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广阔的蓝天”笔者就引导他“你抬头仰望蓝天,觉得蓝天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他看看上面,又低头思考了一下说“高远”比较合适。我又问他“‘广阔’用来描写什么比较合适呢?”他说“大地”。笔者还经常通过人体美学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结构的设计。可以说,写作训练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思辨的光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阵地,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学习的舞台。好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拥有清晰精准的思辨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眼动,口动,手动,更要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