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李航

身份证号码:152301199111026026

摘要: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及其在文化、社会和经济层面的价值。接着评估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文化变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及适应性传承策略。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些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理解文化的连续性和变迁、保护多元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由社群、群体或个人创造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1]这类遗产的核心特征包括无形性、传承性、口头性和变迁性。无形性表明它们不以物质形式存在,而是通过言语、行为、仪式等方式体现。传承性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它们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演变和适应时代。口头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头方式传承,几代人口耳相传,不依靠书面材料和其他物质载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人际联系。变迁性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的社会文化互动中演化。

2.2 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价值

文化层面,它们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示,反映了特定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遗产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社群的凝聚力和对历史的认同。社会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凝聚力和代际沟通,帮助维持社会结构和传统规范,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传授道德价值和社会规范方面。经济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如通过旅游业、手工艺品市场等方式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在许多国家,政府和文化组织正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例如,通过列入国家级或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提供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许多社区也在努力保持其传统文化活动的活力,如定期举办文化节庆、工艺展览和表演。

3.2 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的风险。二是传承人的减少。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导致某些技艺或知识面临失传的危机。三是商业化风险。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旅游或商业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其原始意义和价值的丢失。

4.传承中的文化变迁与适应

4.1 文化变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文化变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深,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革新和生活方式变化,使得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环境,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风险。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虽然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和传播途径,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侵蚀本土文化的独特性。理解和应对文化变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传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在许多情况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例如,一些传统的生产技艺和仪式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实用,或者与现代价值观存在冲突。[2]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冲突也催生了创新和融合的可能性。许多传统文化形式通过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例如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的重新演绎或数字技术的利用,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融合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也增加了其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4.3 适应性传承策略的探讨

适应性传承要求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的、开放的理解,认识到文化是活的,总是在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这意味着传承不仅是保护和保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再创造。适应性传承需要积极寻求社区参与和跨界合作。通过与社区成员的合作,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可以确保文化遗产与社区的生活紧密相连。跨界合作,如与艺术家、设计师和科技专家的合作,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教育系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普及,提高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5.传统知识与实践的保护与传承

5.1 传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传统知识体系包括了世代相传的技艺、习俗、语言、医药知识、农业技术等,它们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宝库。这些知识体系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有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作用。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知识体系不仅可以提供对现代生活的独特视角,还能够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灵感和方案。

5.2 传承人的角色与挑战

传承人不仅是传统知识和技艺的实践者,也是文化和历史的活生生的传播者。[3]传承人的作用不仅限于知识和技艺的简单复制,更在于其创新和适应时代的能力。然而,传承人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许多传统知识和技艺失去了原有的应用背景,导致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计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少,使得传承人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者。此外,市场经济的压力也使得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商业化和表面化的风险,这不仅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本质丢失,还可能加剧传承人的经济困难。

5.3 保护措施与传承策略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知识与实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这包括确立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提供财政资助和技术支持等。社区参与是保护传统知识的关键。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社区成员对传统知识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建立档案和数字化记录也是重要的保护措施,这有助于保存传统知识,同时为更广泛的传播和教育提供资源。最后,鼓励创新和适应性传承也是必要的。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鼓励传承人和社区创新和改良传统技艺,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保护措施和传承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传统知识与实践。

6.结论

本研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关乎其核心特征和价值的保持,也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传承过程中的文化变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以及适应性传承策略的重要性被深入分析。强调了传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为确保有效传承所需采取的保护措施和策略。本研究提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入理解,为其保护和持续传承提出了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贺希格达来.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以乌珠穆沁长调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23.

[2]苏琳玉,刘雅茹.艺术人类学视角下苏奇灯笼画艺术特征研究[J].造纸信息,2022(12):69-70.

[3]吴木生,林其澍,张兵华,等.民间信仰视角下的仪式空间探析——以中国传统村落圈石村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