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探索—以徐州高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国家高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探索—以徐州高新区为例

葛峰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1)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本文立足区域视角,通过对徐州高新区现状产业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徐州高新区自身基础和优势,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特色路径和创新策略,形成高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路径;高质量发展;

1.背景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任务,新时代要求下,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高新样板,实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约化。历经二十多年发展的徐州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特色优势日益凸显,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如何合理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园区当下发展的迫切需求。

2.宏观视角:徐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区域坐标

徐州高新区作为徐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主阵地,对带动徐州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摸清楚徐州高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就十分必要。

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偏低,但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

2015年以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一直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产值及其占全省比例不断攀升。从高新企业数量来看,目前徐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园区总企业数量的2.4%,占比水平位居省内国家级高新区中等偏下水平。总体上看,徐州高新区虽然当前发展规模不佳,但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产值占比持续提升,贡献值持续加大。

2.2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但发展潜力较大

2020年,在江苏省21家国家级高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徐州高新区排名第18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其整体创新能力仍有待大幅提升。但是,在高新区的劳均工业产值、规上企业数量增速、营业年收入增速、出口额增速方面,徐州高新区则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说明徐州高新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2.3初步形成自身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从省内各高新区优势产业来看,徐州高新区的安全科技属于特色产业,园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虽有其他部分高新区也在着力打造,但近年来我国此类产业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较大。未来徐州高新区应客观分析当前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主要竞争力,巩固优势,逐步向产业链条的高端层次靠拢。

3.聚焦现实:侧重行业分析的产业综合评价

3.1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有待培育

目前,徐州高新区以安全科技产业为特色产业,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明晰。然而,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集聚的百亿级龙头企业仍然缺乏。除此之外,重点企业对地方的财税贡献有限,园区纳税大户以房地产企业为主,重点制造业纳税能力一般。

3.2高新企业实力偏弱,对园区整体贡献不足

目前,徐州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到一半,与先进园区相比差距较大。对园区的整体贡献也存在高新企业规模偏小、对相关产业的孵化带动作用不强、产学研联动效应偏弱、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3.3主导行业缺乏创新,集中在价值链低端

以园区最大的企业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其主营业务为汽车设计、制造和销售,但价值链相对高端的研发和创新环节均不在园区,尽管徐工集团相关企业已经进入区域乃至全国布局,但徐州高新区内的分支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3.4低效企业比重较高,腾笼换鸟势在必行

目前规上企业中传统制造业偏多,大多集中在纺织、水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低端行业,并且存在企业地均效益偏低,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问题。但在空间位置上,该类企业反而占据了高新区最核心的位置,有的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紧密相连,阻碍了城市职能的提升,有必要通过城市更新手段进行腾退。

4.突出特色:徐州高新区产业发展未来之路

结合自身的生态本底条件及发展基础,徐州高新区应当突出生态特征,依托高校资源,打造创新园区和优质复合园区。

4.1结合现状生态自然环境,打造生态园区

基于现状生态环境基底,充分预留生态廊道,突出自然生态特征,强调自然生态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打造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型园区。

4.2依托高校等科研平台,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园区

结合高新区内现有优质高校资源,充分依托高校人才资源,对园区产业不断进行升级,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园区产业创新化、高端化发展,同时吸引海外人才资源,大力支持其创新创业、吸引全球企业设立研发基地,与本地企业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4.3满足人群生活需求,打造城市配套服务优质的复合功能园区

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人性化居住条件满足多种类型人群需求,同时不断完善商业、公共服务、休闲等城市综合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复合型产业新城。

5.创新路径:徐州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策略

5.1融入国家创新发展大势,衔接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格局

徐州高新区应紧抓江苏自贸区、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连接带动作用,实现内外双向开放交流合作。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协同的基本思路,提升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并引导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淮海经济区高新产业发展高地。

5.2优化提升现状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结合产业波士顿矩阵、区位熵等分析手段,高新区目前产业类型中具有明显发展前景的有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有食品制造、金属制品等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的有纺织服装、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等产业;需要逐步腾退的产业有木材加工、化学制品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等产业。园区应不断完善优势产业链条,逐步淘汰低效低端的产业类型,促进园区产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

5.3结合优势资源,差异化指引产业发展

徐州经开区和徐州高新区作为支撑徐州产业发展的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应强化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功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共同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辐射能力。此外,徐州高新区应充分衔接全市产业发展大格局,明确高新区和市域其他园区的发展定位,差异化拟定高新区产业错位发展方向。

5.4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集群化发展

充分发挥数据经济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加快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深化数据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重点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专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将徐州高新区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5.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品质化发展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互动并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积极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构建区域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支撑。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应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6.结论与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研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时,应放大研究视角,从区域产业大势、现状优势特色、差异化发展引导、品质服务提升等综合角度出发,梳理提炼园区未来发展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产业。在创新方面,应围绕高新区自身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搭建创新平台体系,并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在品质支撑方面,可以结合正负面清单制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相结合的产业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兆辰,程文银,刘生龙,胡鞍钢.国家高新区、创新合作与创新质量:基于双元创新合作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16.

[2]谭宇文.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转型趋势与空间规划应对[A]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总体规划)[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3: 10.

[3]王胜光.论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EB/OL].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2018-10-18

[4]洪群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实践——基于40家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区域的观察[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 (09):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