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2
/ 3

高职院校思政课“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刘  斯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随州 4413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凝聚育人合力,发挥育人实效。本文作为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为例》阶段性成果,主要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中运用“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提出立足“出发点”、找准“结合点”、强化“优势点”等“三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

A Study of "Personalized and persifie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Mao Zedong Thought a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laimed, "We must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nd it is essential to associate it with reality."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should seamlessly amalgamate the "small classroom of political thoughts" with the "grand classroom of society" to concentrate on educational efforts an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s a periodic resul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A case study of 'Personalized and persifie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primarily examin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Personalized and persifie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utilized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hree-point" suggestions focusing on the "starting point", identifying the "junction point", and amplifying the "advantage poin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Personalized And persified"; Practical Teaching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上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程,不仅要在理论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更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检验真理”和“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育人实效的基本方式。

一、立足“出发点”,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育人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概论”课旨在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加明显的提升。“概论”课构建“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要遵循“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在实践教学中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也要体现“因人而异”。积极打通“社会大课堂”同“思政小课堂”间的壁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课堂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感受中国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奉献青春力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二、找准“结合点”,开展精准教学,提高育人实效

“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坚持“学生本位”,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对学生的专业特色、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精准把脉”,在实践教学中以“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准治疗”,为精准教学、个性学习打通“堵点”。

为了突出实践导向,打通“概论”课理论和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贴时事热点,有效开展““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采取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展示、VR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展课堂外延,有效推进课外和课内同向发力。比如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一定会讲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次征程——长征。对于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面对的种种残酷环境,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并没有直观感受,更难以准确把握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借助《红军过雪山模拟体验》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与具象化的精神人物进行接触,身临其境地与红军战士一起置身陡峭雪山,遭遇围追堵截,生离死别,感受长征的不易,真正理解长征精神,主动弘扬并传播长征精神;讲到改革开放时,开展以“改革开放在我家”为主题的照片故事展。学生一方面通过搜集家庭40多年变迁的照片、挖掘家庭变迁故事进一步拉近与家庭的距离,真切体会父母亲人奋斗的不易,增强家庭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捕捉身边的变化,体悟改革开放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社会发展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身边的变化,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中,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积极投身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过程中。

实践教学中如何更精准的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概论”实践教学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的争论,我们组织了一场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更重要VS效率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引导学生明确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从历史的、宏观的观点来看,效率与公平又是一致的,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促进公平;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我们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采访各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搜集资料,分小组讲述各产业发展故事。汽车专业学生讲述了中国汽车产业从零起步,到自力更生、合资建厂,再到自主研发、准备弯道超车的汽车工业进化史;香菇专业学生依托随州“中国香菇之乡”的地域优势资源,讲述了“菇乡”三里岗镇,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引领香菇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时代故事。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寻专业意义和自我价值,在故事讲述中领会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三、强化“优势点”,整合多方资源,优化“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高校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搭建多方育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是实施“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全面。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对“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的全面性和完善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依托本土优势资源,完善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思政课实践基地要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乡村,充分发挥区校联动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基地建成思政教育的“资料库”,方便高校师生实地开展红色体验、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从而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良性转化。

(二)挖掘高校学科优势,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

紧密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点,聘请一批思想素质过硬、行业经验丰富的行业内思政老师,夯实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各学科、专业优质案例资源充实思政课资源库建设,更好地发挥“个性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理念的三重逻辑. 李钰清;黄芳.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

[2]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 张悦.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4)

[3] 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 尹贤彬;何丽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2)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张剑英;付秀芬;李肖峰;张海燕;柯珊清;令狐昌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