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3

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的有效性

迟学宇 冯艳

(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红色文化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正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培育,不断弘扬、传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具体化的红色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将红色文化更好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教学过程,教师应不断提升运用红色文化的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仰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如何做好培根铸魂这一事关信仰培育的关键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将红色文化有效而充分的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信仰培育。

一、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核心,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形成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革命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具有中国化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更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进文化。[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征。这一时期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结合,先后诞生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接续发展的征程,先后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

红色文化的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例如,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以人民中心的观念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实际上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各种思想流派的反复斟酌而作出的选择,而作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相当程度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关联。红色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旗帜引领下的进化。

(二)红色文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同内涵

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以红色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更加直观、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红色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即精神文化资源同样是具体的事例、事迹的高度凝练。东北抗联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百余名师以上干部、30余名军以上干部壮烈牺牲,这样的英雄事迹与广泛分布于辽宁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遗迹,无不直观的展现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张思德精神的形成,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果。无论是东北抗联遗迹与精神、张思德精神,亦或是其他红色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像化表达。

二、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体现了信仰培育与历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红色文化,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增强信仰培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变成国史或党史课,只对课本的历史知识做理论性的阐述,甚至只对着课件照本宣科。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和显性教育,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内心诉求、降低了师生交流互动和情感沟通。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际中,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对有血有肉的革命先烈有更加丰满立体的认识,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信仰的力量,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卫生学校(现沈阳药科大学前身)师生组成千里伤员转运线,可以作为讲解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抓手。将地方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树立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思

想政治理论课信仰培育的可亲、可信、可感。

(二)强化信仰培育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方向指导,要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任务要从实际出发,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遵循不同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四史”课程,不少学生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部分内容跟“四史”课程或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和政治课有重复之处,常见的信仰培育的案例难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加之,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尤其是网络渠道,已经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学生对事关信仰培育的课程内容创新的期待更高。地方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是学生在“流量为王”的网络世界或中学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地方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中的生动案例,融入教学实践可以改进刻板的理论说教,满足学生“新鲜感”需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三)丰富信仰培育的载体

红色文化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实际中结合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影视、舞蹈、歌曲、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信仰培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新鲜感。辽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广泛发掘,形成了辽宁“六地”文化。电影《长津湖》,歌曲《197653》,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均可以与辽宁“六地”文化相结合,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的形式。

再比如湖南省湘潭市,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这片红色沃土孕育了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以及彭德怀、陈赓、谭政、罗亦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伟人们艰苦卓越、敢为天下先的崇高品质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深影响着后来人。此外,大量的红色歌曲、文学作品、影视剧、纪录片等提供了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

以红色音乐为例,音乐是人类用于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能初级灵魂深处。音乐具有育人功能、熏陶功能、塑造功能、载体功能。因此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音乐,使得久远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使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灵动而丰满。教学实践中,以《长征组歌》为切入点,结合红军翻过的主要雪山进行讲解,将伟大长征精神所体现出的信仰的力量,印刻在学生心灵深处。通过红色音乐的力量,触及青年学生灵魂深处,提升信仰培育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诸多青年学生喜爱的作品,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这些作品也同样反映出红色信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过程中,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信仰培育提供了丰厚的载体。

三、运用红色文化的能力与信仰培育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实践中,需要随之提高相应的教学能力。

(一)革新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理念

人的需求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诉求,是人们进行各种自觉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自觉活动不仅指向客观的外部世界,也指向主体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3]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教学,不能仅以教师为主,更应以学生为主,通过革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仅能帮助青年学生认清历史主流,把握历史脉络,还能满足其精神需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脉络清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并在课堂进行分享。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不仅对课程内容有更加系统的认知,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信仰培育的主动接纳性。

(二)增强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不乏将地方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融入教学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方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有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向学生传播知识。在充分掌握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选择合理合适的角度,有选择性的加以融入。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校园或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生动的红色文化案例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其将学校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应对红色文化资源有准确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和对学生实际情况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掌握能力,这就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培养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能力,才能准确运用,增强信仰培育有效性。

(三)提升红色文化与教材结合及讲授能力

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时间有限,在教学实践中,以红色文化资源突出信仰培育不能喧宾夺主,仍然要注重思想性,不能以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载体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讲解,要将红色文化与教材做到恰到好处的结合。例如,运用红色音乐,

应能读懂红色音乐作品,了解作品背后丰富的内涵,与课程内容做到有效结合;运用地方红色历史或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了解。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标准[4]。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培育,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让学生真听、真信、真感受,入脑、入心、入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信仰培育时,应饱含深情,用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学生、感动学生。

参考文献

[1]任学鹏.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实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5-7.

[2]张文静.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实践研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5):70-73.

[3]张红霞,纪咏梅.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2):47-51.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09.

[4]朱丽霞,蒋辛.论新时代“六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50(10):85-87.DOI:10.16580/j.sxlljydk.2019.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