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河南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浅议河南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张妹姝

河南师范大学   邮编:453000

摘要:河南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新时代虽然河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政课仍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传统、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兴趣水平和主动参与程度存在差异等,这是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重要困境。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课程思政”理念还未直入人心

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育人理念。要建设“课程思政”,首先需要理念先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的合力育人效果。近年来,部分高校也在进行尝试和实践。但是这种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民办高校也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始探索。大部分民办高校尚未树立这一先进理念,思政课仍然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专业课及其他课程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1.2河南民办高校各类课程之间依然“各自为政”

河南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对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之下,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是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这些课程应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合力育人。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思想政治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效应难以形成。

1.3“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完善或者缺失

部分民办高校因为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更加不重视。部分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党委没有负起主体责任。导致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完善,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各部门对自身定位不准,部门间壁垒重重,致使课程思政合力育人局面难以形成。

2  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2.1强化“育人共同体”理念

高校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承担的重要职责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就是一个“育人共同体”。高校“育人共同体”中的所有教师都应牢固树立育人意识,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肩负着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的责任。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使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能成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因此,在高校“育人共同体”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价值观和承担的育人使命都是一致的。

2.2坚守思政课主渠道地位

推进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构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中心是思政课。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应当守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位。民办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改进教学内容,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的中心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对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拓展升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2.3构建全面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在全面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中,广泛发动广大专任教师,统一理念和认识,理解“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增开一门课程,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各环节相融合的体现。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树立立德树人,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各科教学中全面覆盖、全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尤其是专业课教学,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要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共画同心圆。思政课程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其他课程发挥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优化拓展思政教育,通过专业课程再次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深处。

2.4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关键。教师应主动树立起牢固的育人意识,避免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其思想政治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一是提高个人素质。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渊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需提升个人能力,包括高超的教学艺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最后,教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除了课堂直接影响外,还有教师课外的所作所为,也同样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5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生所学的任何一门课程,只要深入挖掘,都蕴含着多样化的育人资源。每一门课程都是课程思政的范畴,深挖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使然。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有目的性地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从而真正将各类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融合一起,协同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形成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合力。除了各课程任课教师挖掘课程育人资源,学校也应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大纲规范,明确各课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规定各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内容、方法、效果和评价等,整体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2.6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各民办高校首先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高校管理层应提升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落实在行动上,党政领导要深入建设第一线,通过授课、听课,有效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各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协调一致。教务部门要总体规划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推进试验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人事部门要制定有效激励机制,对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和优秀教师,给予师资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只有把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踊跃参与到课程思政设中,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做实行细,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高磊,陈敏华.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J].民办高校教育研究,2019(08):75-77.

[2]郎霞.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01):50-51.

[3]邓怀铭,曹永芳.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69-72.

备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民办高校高水平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JKZB1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