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杨瑞

640122199410040640宁夏君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摘要: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之中,混凝土构件的浇筑技术的高低水平和整体施工的进展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而由于中国近些年市场经济的发达以及科技的进步,在建筑行业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总体来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别,这影响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使混凝土施工技术再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优势

混凝土结构是一种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其中包括高速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较于其他材料的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更强,可灌注为一个整体,可塑性较强,可灌注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耐火性、工程造价低、后期维护费用低,其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土木工程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之一。混凝土材料并非原材料,而是将砂砾、碎石、水泥等材料按照固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型材料,且这种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并不是单独使用,需要与钢筋联合,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混凝土材料的优势在于强度高,这一性质与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混凝土大多是依靠水泥这种凝胶材料制成,材料本身的强度极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程质量。尤其是工程项目内部的承重墙或支柱,借助钢筋混凝土材料能够增加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混凝土结构在整体建筑工程中具有较强的防水效果,这一点也是极为关键的,这一优势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后期的正常使用,还能有效减少因渗水问题影响工程质量。除此之外,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与操作流程较为简单,施工效率高,能够缩短工期,提升工程施工效率。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2.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比例

确定水泥配合比是浇筑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关键。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在符合设计强度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混凝土和水泥的比用量,以控制水泥化热反应,从而增强混凝土的热协调性。为了提高水泥的拌和效率,一方面优选矿渣混凝土,并加入适量石灰,一方面优化了水泥的搭配比,另一方面减小了水泥的泵送压力。综上所述,通过优化的宏观层面水泥配合比设计,一方面能够降低水泥流失,提高水泥表面硬度,减少了水泥构件发生裂纹的机率,从而改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品质,保障整个土木工程的品质与安全性。

2.2科学搅拌合理应用技术

进行混凝土配制项目中,除原材料的选择之外,适当运用拌和技术也是增加混凝土的使用效能的关键环节,施工人员就必须对拌和技术增加关注度,特别注意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拌和技术的正确运用是混凝土充分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具体拌和技术中,必须明确具体的投料次序方式,科学计算每一阶段的具体数量,正确协调拌和时机与具体速度,拌和施工的时机不同都将对水泥的拌和技术造成干扰,只有充分保证拌和技术才可以创造出符合实际施工的具体使用效益。进行拌和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正确测定每一环节混凝土中的真实含水率,并结合混凝土的现场状况合理搭配石灰和其他物质的配比。拌和混凝土中往往会使用到一些额外的添加剂,如碎石和添加其他的添加剂等,施工人员就必须确保拌和的效果一致,如此才可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效果符合浇筑的标准要求。

2.3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指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将混凝土材料倒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当超过3m时,要采取紧急措施[4]。浇筑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浇筑前首先要对模具予以彻底地清理,清除泥土、钢筋上的油污、杂物等,并检查整体结构是否完好。然后则要完成混凝土搅拌环节,先按照比例将各种材料配好,然后测定骨料的含水率,用以调整用水量。接着,再按照顺序装料。为了确保混凝土能够搅拌均匀,最短时间为90秒,完成搅拌过程后,要进行混凝土振捣,最后浇筑。

浇筑作为混凝土结构构成的重要环节,完成浇筑后还要予以适当的养护。在实际浇筑工作时,要根据设计图纸和需要的混凝土形状,按照尺寸安装模板,并加固稳定。然后,将预先加工好的钢筋按照设计要求放至模板中绑扎固定,在混凝土调配时要注意混凝土的配比与搅拌时间。完成调配后,则要由搅拌车运至浇筑现场,借助混凝土泵或铲车,按照固定的顺序实现浇筑。完成浇筑后则要借助抹光机和抹刀,把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抹平整光滑,至此浇筑过程初步完成。这一过程所要关注的内容较多,包括混合料的投放顺序、水的比例、搅拌时间、搅拌时环境的温度等。

2.4水平施工缝处理

虽然分层施工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最关键的部分。但客观而言,分层浇筑施工难度较大。如果管理不完善,将会直接降低施工品质。大体积混凝土在分层施工时,还应清除软质混凝土的表面浮石、碎石和大颗粒材料。应严密观测集料粒度状况,并始终保持集料粒度的均匀分布。通过高压水枪冲洗混凝土表层,为混凝土施工奠定有利条件。同时,混凝土表层内应无明显积水,继续保持湿度。在水泥施工过程中,若采取非泵送方式运输水泥时,应选用正确的连接与打击方式。同时根据基础建设工程的构造特征,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实施。实现从短到长的铸造,以提高铸造效率。

2.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应当是土木建筑工程完成待交付使用前最后一个环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在土木工程建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关键点包括严格管理与控制混凝土养护过程。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养护工序,避免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缝。基于混凝土结构属性,我们可知,混凝土结构内部易产生水化热反应,尤其是大体积的混凝土,若内部聚集大量的水化热,会使得内部温度升高,甚至超过混凝土表面的温度[5]。当前者高于后者时温差较大,就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从而出现混凝土结构的应张力,使得整体结构的强度下降,直至出现混凝土裂缝。

为了有效减少这一问题,施工人员要开展有效地工序,实现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基于土建工程的季节不同,养护工序也应当有所差异。例如:在夏季,混凝土结构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这时在养护工作时就要定期洒水,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在冬季,受低气温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水分易发生反应,形成冰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混凝土的凝结活动,降低凝结速率。同时,还会使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价。这时,在冬季就可以给混凝土结构包围草垫,防止结构受冻,这样可以给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保持提供有利的环境。

2.6进一步提高土木建设中的水泥施工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为了能够避免土木建设中水泥结构施工技术问题的发生,整个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改进。并改善目前的质量监测技术,通过不断改进,加强对水泥结构中容易忽略的技术问题进行质量监测,以避免由于隐蔽的技术问题而给水泥结构施工产品质量造成重大影响。为此,可通过电子监测技术,利用图示系统和电子预警设备提升质量检测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土木建设中水泥施工产品质量的安全性。还可以加强对混凝土每点的品质管理,根据现行的建筑图纸和水泥成型标准,加强对各点作业人员的技能指导,减少由于浇筑方法不合格导致混凝土的品质问题。

结论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作为土木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整体工程质量。为了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在实际施工时要求相关人员加大对原材料的检验力度。在混凝土结构的浇筑和养护环节,也要有足够的重视,控制浇筑时的温度以及各材料的配比。为了充分体现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在土木工程建筑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新技术,并控制在结构浇筑时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整体结构的抗裂性能,提升整体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乔永梅.土木工程建筑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住宅设施,2022(9):19-21.

[2]武兆荣.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22,20(14):115-117.

[3]魏媛.基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石油化工建设,2021,43(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