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探究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艾斯木提拉·奴拉合买提

伊犁州新华医院

【摘要】目的:评估儿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接诊的72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6例,对照组不进行特殊服药指导的情况使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提供合理用药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发热)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临床治疗中采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临床治疗;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对儿童感染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不恰当的药物使用也会对患儿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抽搐、发热、肝肾损伤等[1]。另外,患儿免疫力比较低下,为更好地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需要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医务人员可以对患儿的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当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时候,可以立即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理,避免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危害[2]。为探究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纳入我院儿科就诊的72例患儿开展调研。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择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特殊服药指导的情况使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合理用药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36例/组。对照组,女患儿16例、男患儿20例;年龄2岁~13岁,平均年龄(6.98±2.12)岁。观察组,女患儿18例、男患儿18例;年龄2岁~12岁,平均年龄(6.82±1.99)岁。两组患儿的资料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特殊服药指导的情况使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提供合理用药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其拟定治疗方案。完善药敏试验,评价患儿的体质,明确各脏器的生理学缺陷,并依据患儿的生理学响应特征和体质状况,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和用量。以口服方式为主要给药途径。加强对患儿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监控,一旦出现诸如药物副作用等异常现象,要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1)计算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5天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5天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指标得到基本改善,为有效;没有达到上述的疗效,为无效。

(2)计算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含: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发热。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应用(%)表示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使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如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n(%)}

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6)

2(5.56)

18(50.00)

16(44.44)

34(94.44)

对照组(n=36)

9(25.00)

17(47.22)

10(27.78)

27(75.00)

X2

-

-

-

5.2578

P值

-

-

-

0.0218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如表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发热)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n(%)}

组别

胃肠道反应

过敏反应

神经系统损害

发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n=36)

1(2.78)

0(0.0)

0(0.0)

0(0.0)

1(2.78)

对照组(n=36)

2(5.56)

2(5.56)

1(2.78)

2(5.56)

7(19.44)

X2

-

-

-

-

5.0625

P值

-

-

-

-

0.0244

3.讨论

抗菌药物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能够对细胞的生长和正常的功能产生影响。抗菌药物能够在特殊的微生物环境中进行增殖从而达到抗感染等治疗效果。然而,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确保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可以抑制并杀死细菌以及多种微生物,现在已经被大量地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是,在儿童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对这种药物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还没有完成,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所以免疫系统及脏器功能都比较薄弱,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加强儿科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导与管理[3]。在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以及自身的用药经验,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儿童感染后,需要掌握治疗原则、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等,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当应用。如果患儿在服用抗菌药物时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正确用药,患儿很容易出现发热、肝肾功能损害、药物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等表现,给患儿生活和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

[4]。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下,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指导,可以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是一种全新的用药管理方式,通过药剂师与医师共同制订用药计划,在用药期间,医师对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如果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医师可以及时对用药计划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由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治疗中采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的效果突出,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琼. 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路径思考[J]. 甘肃科技,2022,38(21):127-129.

[2] 韩晓东,何志鹏,罗强,等. 基于PDCA循环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8):2776-2778,2799.

[3] 刘晶. 药师开展用药指导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5):562-565.

[4] 季加忠. 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