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点亮心灯 课程思政启迪人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思政课程点亮心灯 课程思政启迪人生

李青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豫州路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主题教育之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跨学段的分阶设计,融合多种思政元素,创建“三步四新”思政课程体系,实施“一体三翼”丰富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动态—量化—质化”评价模式,呈现“多元一体”的育人理念。

一、“三步四新”创建思政课程体系

我校紧跟时代脉搏,剖析热点话题,开发课程资源,以“三步四新”为着力点开展课程建设,达到“人人都是思政教师,处处皆为思政课堂”的目的。“三步”即课程内容多元化,思政课程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底色”,思政课程火起来;实践生活体验化,思政课程动起来。“四新”即设计创“新”,以“中华文化”主题教育为例,构建以“走进经典,导之以情→活动探究,价值认同→生活实践,明理尊奉→知行合一,修己达人”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课堂推“新”,立足“课内、课外”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我校“党史教育基地”的文化育人作用,讲好党史学习“小课堂”,筑牢立德树人“大阵地”,让学生靠近党、了解党、跟党走。形式立“新”,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安排课堂教学、会场授课、诗词创作、廉政小故事、美术作品、手工制作、主题手抄报等,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开展启蒙性学习,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爱集体、爱家爱自己的情感。评价从“新”,从教学结果的评价转向以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采取立体多维的评价形式,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效果进行直接评价,教师通过显性教育活动对学生受到的隐性教育进行间接评价,力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评价与习得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道德启蒙的充实感、文明素质的成就感相辅相成。

二、“一体三翼”丰富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时政”

不断探索“时政+读本”的教学方法,以小教材见大思想,以小课堂见大社会,发挥育人功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选取时政热点,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评时政要闻,述时政热点。深度挖掘资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榜样,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解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活和社会发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能力。

以我们的国家为话题落点,引入《长津湖》片段、抗疫精神、《榜样》微视频等,选择学生的兴奋点、关切点、议论点,设计点睛之笔,引发思索和感悟,培养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年2月,兖州区实验小学思政“金课”团队打造创新型思政课程——时政述评《走进长津湖 ,赓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紧跟时政热点,引发学生热议,让学生自觉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思政+学科”

“课程思政”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旨在通过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项课程的融合,以教学实践为基点,以新课标为背景,挖掘各门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和切入点,丰富思政教育渠道,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深化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拓展其他课程的宽度和深度。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通过感受汉字乐趣,了解汉字文化,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落实思政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育人点。跨学科开展示范课、观摩课、专题报告、巡回讲座等形式,淬炼一批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认同的“行走的价值观范本”。

3.“思政+活动”

积极打造四个“小微思政工程”,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1)“红色铸魂”。落实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改革创新育人手段,拓宽红色基因传承路径,提升“党建+德育”融合水平,以德润心,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力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歌传唱、红色舞台剧展演”等主题活动。

(2)“三礼五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仪式教育,使学校生活与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结合;用好“四月悦读节,五月劳动节,六月艺术节,九月科技节,十二月体育节”节点,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

(3)“点半教育”。借助新媒体,创办微信公众号,开设“早安,实小”小广播,开展“点半教育”,即12点半——食育课程,借食而育;19点半——雅韵古声,以文润德;20点半——实小八点半,点亮心灵……分享生活中的美好道德,发挥学生自身的辐射源作用,过有道德的生活。

(4)“践行正德”。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历史博物馆、寻找身边的感人故事、抗疫英雄人物、研学实践等,利用生活中的“原材料”,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基本文明素养的形成。

三、探索“动态—量化—质化”评价模式

1.以学生评价催生发展动力。设置多元、开放的评价路径,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准确锚定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串连评价链条,将评价超越学科范围,串连学生学习全过程和教学各环节;创新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关注不同情境中学生日常品行表现,引导学生勇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2.以团队评价把握发展方向。注重团队学习力和创新力的动态发展指标加以量化分析测评,构建“动态+量化+质化”评价模式。通过评价活动,推动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学习型团队的优势,紧跟时代脉搏,把握思政发展方向。

3.以家校共评形成育人合力。尝试学校跟踪与家长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依据学生在思政课堂以及活动表现中的情况进行酌情量化,重在鼓励进步,树立标杆形象,进行横向纵向评价;家长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以及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进行阶段性谈话式或总结式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提升行为素养。

最终实现从价值说教转向价值探究,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型的大思政育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