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方戏曲二人台与敕勒川草原文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方戏曲二人台与敕勒川草原文化探究

张银霞 闫永跃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31

摘要:对历史前进的大潮,历代二人台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为了使二人台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不断地对二人台进行改革、创新、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为主,兼备梅兰芳表演体系,贴近生活,且具有程式化的艺术表演风格,使二人台地方戏曲得以广泛流传。面对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二人台地方戏曲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关键词:地方戏曲;二人台;敕勒川草原文化

1绪论

二人台最早的雏形表演者叫图勒木扣,图勒木扣是在内蒙古土默川与山西河曲一带开展演出活动的民间艺人。云双羊说:“他的唱腔全是图勒木扣所传授。”图勒木扣把演技传给云双羊时,还没有丝弦伴奏,仅是在葫芦上安装两根木杆,用羊皮和马尾搓成弦作为琴弓伴唱,所以二人台真正的鼻祖应该是图勒木扣。云双羊在图勒木扣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为二人台带来了极大的创新改革,使二人台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他在二人台“打坐腔”的基础上,进行化妆演唱,穿着特定服装并以秧歌为表演形式,同时吸收其他戏曲剧种中小丑、小旦的表演形式,使二人台的舞台上逐渐有了人物性格的体现。这种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引来其他二人台艺人的学习与模仿,使二人台在土默川地区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二人台一丑一旦的表演形式,并在表演中使用丝弦乐器伴奏。二人台表演初见雏形,迎来了第一次艺术高峰。这种形式出现后,当时群众都称之为“蒙古曲儿”。云双羊的表演形式由山西河曲县巡镇范家沟的二人台老艺人樊二宫(旦角)、樊立梦(丑角)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从内蒙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原绥远省)带回山西河曲县,并在当地进行演出流传,给后人留下二人台发源于山西河曲的印象[1]。二人台正式登上舞台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一时期,由二人台艺人自发成立、蒙古族商人赞助与其他的一些演出宣传队合并出现了剧社。1951年3月,分别成立了红旗、和平、民艺等二人台剧社。曾任绥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杨植森在会上特做了报告,他根据“一丑一旦”的表演形式,正式将这一表演艺术命名为“二人台”。

在此之后,二人台在草原文化沃土的滋养下,迅速发展,代表内蒙古多次进京演出。相关剧团结合草原文化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传说故事、历史民情,创作、移植、排演了众多大中小型接地气、流传广、观众认可度高的经典剧目。改革开放至今,二人台与时俱进,根据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创排了如《王满囤卖鸡》《叔嫂情》等经典剧目,以及大型民族历史剧《也兰公主》、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万家灯火团结梦》《黄河恋》等诸多剧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优秀人才也到包头、集宁、大同、张家口等地,创立二人台剧团[2]

2二人台地方戏曲在草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二人台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通过“走西口”这一特殊缘起,依托草原文化,逐渐吸收蒙古族和汉族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之精华,博采众家之长,最终成为草原文化的一部分,并为草原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打金钱》《闹元宵》《走西口》《顶灯》《方四姐》《借冠子》《接婆婆》等诸多二人台经典传统剧目流传于蒙、晋、陕、冀,带动草原文化面向华北地区、中原地区传播。其中,部分经典剧目入选“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使草原戏剧艺术得到国家高度认可。2017年12月13日,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赴日本大阪参加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将二人台这张草原文化名片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为国家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不仅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整理,而且2008年以来还创排了《花落花开》《万家灯火万家梦》《万家灯火团结梦》《山村九品官》《钦差醉酒》《咱也来圆梦》《多松年》《黄河恋》八部二人台新剧目。《花落花开》荣获文华奖,《万家灯火万家梦》荣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万家灯火团结梦》荣获内蒙古娜仁花戏剧节“剧目入选奖”“优秀编剧奖”等,为草原文化繁荣、草原文化自信[3]

3源于草原民族歌舞的二人台音乐与舞蹈

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二人台地方戏曲扎根内蒙古西部草原,大量汲取漫瀚调音乐、佛教音乐、蒙古族音乐与舞蹈文化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地方戏曲,并向其他省市进行传播。

迄今为止,二人台日常使用的乐器“四大件”中依旧保留有蒙古族传统乐器“四胡”和“枚”。四胡,最初多用于蒙古族宫廷音乐的演奏,后传入民间,风靡整个草原。其音色柔美纯净,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之感。枚是二人台乐器中的领弦乐器,多用榆木做成,依据五度相生法,上打五孔,形成五音。它的声音高亢明亮,以单吐、双吐、滑音、颤音等方法演奏。这两种乐器是二人台音乐演奏的“基石”

[4]。再以二人台牌子曲为例,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用于配合演员演出动作、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外,还可以作为器乐曲单独演奏。二人台牌子曲中保留有多首由蒙古族民歌衍变的曲目,如《巴音杭盖》《森吉德玛》,这类曲目大多源于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民歌,也是蒙古族、汉族人民在音乐文化方面交流的产物。由于蒙古族与汉族语言不同,汉族民间艺人在学习和借鉴蒙古族民歌时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用乐器演奏蒙古族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民歌的歌词在学唱过程中逐渐减少,以至于失传而成为器乐曲。在这些曲子演奏的过程中,艺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喜好、情趣、乐器的性能特点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使之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面貌。

以二人台牌子曲《森吉德玛》为例,其源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在演变过程中,虽然节奏、旋律发生改变,但其旋律的主题动机依旧与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近似。同时,恰到好处的转变,又使整个音乐完全具备二人台的艺术风格。二人台在唱腔方面以漫瀚调为主,甚至直接使用漫瀚调作为唱段。漫瀚调为音译词,其中“漫瀚”是蒙古语“芒赫”的音译,其汉语译意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在蒙古族民歌与汉族爬山调等民歌的基础上演绎发展,最终成为一种旋律豪放、纯朴热情的民歌种类。频繁的旋律大跨是其一大特点,极具内蒙古高原地域辽阔之感,也是草原人民热情、豪放的写照。在舞蹈方面,二人台在汉族民间舞蹈,如秧歌舞等形式的基础上,大量结合了蒙古族舞蹈元素。以二人台经典传统小戏《打金钱》为例,其中,演员肩膀、身段等舞蹈动作都来自蒙古族舞蹈元素,扇子、手绢、霸王鞭等道具的使用,更流露出大量蒙古族舞蹈艺术之形态,再与汉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戏曲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人台舞蹈风格[5]

结束语

总的来讲,流行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地方戏曲二人台,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草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见证,也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所孕育出的艺术结晶,是“走西口”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二人台融合蒙古族和汉族艺术特色,又吸收了我国北方曲艺、民歌、舞蹈等多种艺术特征,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民俗文化之瑰宝,是中国北方主要地方戏曲之一。文章从二人台如何产生于内蒙古以及它的唱腔、表演形式与蒙古族歌舞有哪些渊源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证明草原文化对二人台的重要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坚持创新发展弘扬草原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16-07-05(015).

[2]王秀玲.内蒙古地区二人台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C]//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论草原文化(第十三辑).内蒙古艺术学院;,2016:11.DOI:10.26914/c.cnkihy.2016.005494

[3]翁雪芹.二人台文化艺术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4]武洲.二人台艺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完美结合[C]//《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民俗研究.鄂尔多斯市就业局;,2012:10.

[5]塞音,张瑞芳,王俊义等.二人台传播中交织着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J].语文学刊,2011,(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