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政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政教学探究

屈丽艳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思政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的思政教学可塑造学生高尚品格,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向学生弘扬奋斗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职高专思政教师可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题讲座、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政教学,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中华文化;高职高专;思政教学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气度和神韵。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戏曲;从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都因其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思想上引导人、教育人、启迪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想观念养成、价值理念树立、健全人格培育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与沉淀,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萃取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一座智慧宝库,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创造辉煌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专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塑造高尚品格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根”和“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涵养出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尚礼、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宝贵的美德,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进取,从一穷二白、封闭保守走向繁荣富强、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民族危急时刻,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是我们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所在。通过将中国传统美德融入高职高专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还可以了解更多其中蕴含的深刻传统思想,从而使学生塑造高尚品格,提高审美修养。

(二)厚植爱国情怀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孕育滋养了中华儿女厚重隽永的爱国情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思政课应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课程设置讲好爱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奋斗精神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可避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需要广大青年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矢志奋斗,攻坚克难。上好思政课,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奋斗精神,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让青年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以及如何奋斗,认识到青春只有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才能绽放光彩,引导青年学生在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的过程中明确奋斗方向、坚定奋斗意志,始终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四)培养创新意识

“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着诸多先人勇于突破常规、改革创新的事迹,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都是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上好思政课,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应变求变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以永不停滞、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它继承、丰富和发展,如今早已形成了一套庞大且独立的文化体系。如果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取得较好效果,那么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便成一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在过去我们的课程设置中,中华传统文化并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在日常的教学计划中,而是分散地出现在语文、历史等科目中。如此分散地接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受教育者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受教育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那么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无从谈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立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设专题讲座

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热点话题和时政要闻相联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话题的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上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现实来组织讲座的内容,方法上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参与、多讨论,从参与、讨论中获得知识并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微博、微信以及各个视频软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方式新颖、获取便利,是新时代思想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利就有弊,网络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信息良萎不齐。这便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利用,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汲取知识,在汲取知识中获得成长。

四.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出新时代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