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氮含量控制工艺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铸钢氮含量控制工艺实践

江涛  解澄剑  王昕

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  安徽铜陵  244142

摘要:铸钢生产中由于工艺、设备、操作等原因,限制了低氮钢的生产,氮含量控制水平不够稳定,容易超出内控范围。本文分析工艺现状及钢中氮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调整供氧、供氩和供电参数、强化造泡沫渣操作、优化出钢脱氧造渣等工艺控制措施,确保钢中氮含量控制在70ppm-100ppm范围内,提高了钢水纯净度和铸钢质量。

关键词:铸钢;氮含量;泡沫渣;控制

一、前言

不同用途的钢对氮含量的要求不同,氮在钢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作为固溶强化元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同时会显著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和塑性。随着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对铸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钢的纯净度要求越来越高,现代铸钢生产由于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电弧炉加炉外精炼的双联冶炼工艺,但由于其原料条件、装备能力、工艺控制措施等不足,限制了低氮钢的生产,本文通过对铸钢冶炼过程进行了一些工艺实践,讨论了如何在铸钢生产中降低钢中的氮含量,提升铸钢品质。

二、钢中氮的变化

2.1  钢中氮的来源

钢中的氮来源主要为电弧炉及LF精炼炉电弧高温区的增氮、大气中的氮、原材料中的氮。

(1)电弧区增氮:研究表明[12],电弧炉冶炼期间不会发生钢液的裸露吸氮,此时钢液未脱氧,氧的表面活性作用阻碍钢液吸氮,但是当氮分压一定时,钢液中氮的溶解度与氮溶解反应常数及其活度系数有关,当钢液温度超过2130℃时,氧对氮的影响作用消失,钢液中氮的溶解度增加。电弧区温度可高达3000℃-6000℃,加速了空气中氮气解离,形成高温高速的气体射流对熔池冲击导致增氮。

(2)钢液吸氮:空气中氮分压高,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钢水裸露与大气接触会吸入并溶解空气中的氮。

氮可以在钢中发生溶解,其反应式[3]为:

在一定的温度下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为:

式中,[%N]:溶解于钢中氮的数量;PN2:气相中氮的分压力。

反应方程式说明,钢中氮的数量与氮的分压、温度有关。随着钢液温度升高,氮的溶解度增加,在空气中PN2=8.005×104Pa时,1600℃条件下,普通钢种中,氮的溶解度可达到300ppm~400ppm,可见钢液与大气接触,极易吸氮。

(3)原材料带入:废钢铁、铁合金、增碳剂等及其他原辅材料带入氮。

2.2  钢中氮的去除

钢液脱氮的主要方法有气泡携带法、真空脱氮及钢渣脱氮,但是实际生产中钢渣基本无法脱氮,主要是通过钢渣覆盖隔绝空气,防止钢液从大气中吸氮,因此降低钢中的氮含量主要靠气泡携带法和真空脱氮。考虑到生产成本,铸钢产品通常不会要求真空处理,因此脱氮主要在电弧炉内进行,电弧炉出钢时氮含量是影响最终产品氮含量的主要因素。

2.3  钢中氮含量现状

以生产TB/T 3012《铁道货车铸钢摇枕、侧架》的B+级铸钢和JB/T 5000.6《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6部分:铸钢件》中的低合金铸钢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偏心电弧炉→炉外精炼→砂型浇注的常规全废钢冶炼工艺流程,对单铸试棒的氮含量进行了分析,氮含量在90ppm-120ppm,平均为100ppm。

三、生产阶段的氮控制

为了保证浇注试棒具有较低的氮含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弧炉的脱氮能力,从电弧炉控制、出钢控制、精炼控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氮含量的因素,针对性采取工艺措施进行脱氮或减少增氮量,各生产阶段检验数据见表1,氮含量变化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只有氧化阶段是脱氮过程,其它阶段均是增氮过程。

表1  检验数据对比

炉号

1#

2#

3#

配碳量

200kg

300kg

300kg

浇冒口废钢比例

30%

30%

0%

熔清碳含量

0.55%

0.68%

0.60%

熔清时氮含量

99ppm

70ppm

105ppm

氧化终点氮含量

60ppm

45ppm

64ppm

氧化终点碳含量

0.22%

0.18%

0.15%

出钢时氮含量

62ppm

50ppm

70ppm

精炼后的氮含量

73ppm

67ppm

85ppm

浇注试棒的氮含量

82ppm

70ppm

91ppm

图1  氮含量变化图

3.1  电弧炉控制

铸钢电弧炉为小型电弧炉,出钢量约20t,人工使用吹氧管进行氧化控制,生产过程主要分为熔清、氧化、净沸腾三个阶段。

(1)熔清过程的氮含量与废钢质量和配碳量相关。提高配碳量和使用洁净废钢,有助于降低熔清时的氮含量,碳高有助于渗碳降低废钢熔点,促进碳氧反应进行。

(2)氧化过程的氮含量与脱碳速度和温度相关。氧化脱碳过程也是一个脱氮过程,由于脱碳时产生大量的CO气泡,生成的CO气泡对于氮来说相当于小型的真空室,吸入氮后随CO气泡上升后带走,去除钢中氮。在氧化吹炼过程中,终点碳含量不同钢中氮含量也不同,吹炼开始时,熔池中的硅先氧化,碳氧反应还未开始,脱氮速度慢,随着吹炼进行,钢液温度升高,钢中碳氧反应增强,熔池产生大量的CO气泡将钢液中的氮脱除,脱氮速度迅速提高,在某一时刻达到峰值,此后,随碳氧反应强度降低,脱氮速度降低,当氮含量在60ppm以下时,脱氮速度降低,因此脱碳过程应提高供氧强度,采用低氮吹炼模式,适时加入铁矿石,提高氧气纯度,控制炉内为正压,提高终点脱碳速度,控制氧气压力、温度和吹氧时间。

(3)净沸腾过程的氮含量与净沸腾时间相关。氧化结束氮含量越低,净沸腾时间越长,增氮量就越高,渣层较薄时容易电弧裸露造成吸氮,因此应控制渣量,调整供电参数采用电弧炉短弧操作。

3.2  出钢控制

电弧炉出钢时,钢中氧含量一般在300ppm左右,出钢时的脱氧制度对吸氮有影响,当钢液中的氧含量在较高水平,吸氮量小。同时生产过程发现,出钢口使用初期,吸氮量较小,而炉役后期,吸氮量较大,主要是由于出钢口钢渣粘结及引流砂烧结,维护不到位导致钢流散乱、不聚流。

3.3  LF炉控制

成分调整时,氮含量越低,越容易吸氮。因此精炼过程应采用微正压操作,保证还原性气氛条件,适当增加渣量,埋弧操作,避免钢水裸露,减少大量补加合金和增碳,控制吹氩压力和供电参数。

4、结论

为生产低氮高质量铸钢,通过对氮含量的变化分析,应从全流程考虑生产环节控制,要从源头控制,精选原材料,尽可能控制氧化终点氮在较低的范围,严格控制全过程的吸氮量,减少钢水与空气接触,且严格执行生产各阶段的各项工艺技术措施。在无真空处理和保护浇注的条件下,经过氮含量控制工艺实践,达到了最低70ppm的控制水平。本文只是作了钢中氮控制工艺措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践,关于氮与其他合金元素的相互影响情况,冶炼过程中的电弧效应、渣系等对氮的影响情况,以及钢中C、S含量对脱氮率的冶金原理还需进一步研究。主要工艺控制实践措施如下:

(1)加大渣量,强化泡沫化埋弧操作,控制形成具有良好流动性和黏度的渣层,隔绝空气减少吸氮。

(2)采用矿氧综合脱碳操作,通过控制氧气压力和吹氧时间,调整温度和脱碳速度,控制氧化终点氮含量在一定范围。

(3)严格控制氧化终点碳范围,综合采用高碳和中碳合金进行脱氧增碳,降低精炼过程的增碳量,优化出钢脱氧制度。

(4)严格控制下渣量,及时更换和清理出钢口,控制出钢时间2min以内,减少钢水裸露时间。

(5)出钢时加入高活性石灰和预熔型精炼渣,快速化渣形成薄渣层隔绝空气,减少增氮量。

(6)保证精炼微正压操作,出站后严格控制吹氩压力禁止破渣造成钢水裸露。

参考文献:

[1]李晶. 溶解氧对钢液吸氮影响的研究[J].钢铁.2002,37(4):20-23

[2]傅杰. 钢冶金过程动力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58

[3]黄希祜. 钢铁冶金原理[M].4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