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颜红 

龙正镇卫生院  四川眉山  650262

摘要:目的:探究呼吸康复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例,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呼吸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差异不明显,无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上升(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呼吸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效果明显。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护理;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时间长等特点,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会对患者全身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患者呼吸状态,严重时还会发展成癌,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并适当的增加运动耐受力成为临床上治疗的关键[1]。呼吸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肺功能指标的目的,改善预后。基于此,本文选取70例COPD患者纳入研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一步探究呼吸康复护理的效果,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择取2021年08月至2023年0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5例)、常规组(35例)。常规组:男/女人数比例:18/17例,年龄范围:50~85岁,均值(67.59±3.12)岁,病程:1~6年,均值(3.55±1.02)年;试验组:男/女人数比例:19/16例,年龄范围:51~86岁,均值(68.55±3.08)岁,病程:1~7年,均值(4.06±1.09)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执行常规护理服务干预。包括遵医嘱对患者相关检查进行完善,并依据检查结果,告知患者治疗的方法以及病情的进展等,同时叮嘱患者按照医嘱进行服药以及加强对病情的监测等。试验组:执行呼吸康复护理干预。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护理的具体内容,目的以及重要性等,对患者错误认知进行及时的纠正,提高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增加配合度,便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②呼吸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和缩唇呼吸训练。其中腹式呼吸让患者取坐位或者站位,将双手放置在腹部肚脐下约1-2厘米的地方,让全身放松,肩部自然的下垂,屏气,腹部进行内收,呼气。缓慢匀速的进行呼气、吸气,1天早晚各训练1次。缩唇法取相同的体位,用鼻进行吸气,让口唇缩成口哨的形状,然后缓慢呼气,1天分时间段训练3-4次。吹气球法:指导患者让取其站位,将气球放置在患者正前方固定分的位置,用鼻腔进行深呼吸,然后对准气球进行吹气,用力将其呼出,让气球可以在某一位置固定停留5-10s,1天坚持2组,1组训练4-5次。③呼吸操训练:在病房特定区域定时播放有关呼吸操训练的视频,包括腹式、胸式、深呼吸、肌力等训练方法,让患者可以熟练、规范的进行训练操作。同时护理人员可以在现场进行规范动作的示范,然后让患者根据节拍的动作进行活动,逐渐调整呼吸的力度。④步行训练: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程度等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早、晚饭后帮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心率,有异常立即停止训练。若患者病情稳定,可以适当的增加锻炼量,例如打太极、做操等有氧运动,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

   1.3观察指标

   (1)肺通气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测量仪,对两组患者TV(潮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LV(肺活量)指标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IMG_256±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n,%)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1. 结果

2.1肺通气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均有所上升,并且试验组患者上升幅度更大(P<0.05),见下表。

表1肺通气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LV(ml)

TV(ml/kg)

MVV(L)

FEV1(%)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n=35)

1986.25±12.35

2512.25±39.25

6.52±1.03

8.67±1.23

88.33±6.54

105.36±3.67

62.35±2.67

81.36±9.27

常规组(n=35)

1985.23±11.68

2236.29±38.67

6.53±1.04

7.09±1.12

86.01±5.59

92.36±4.68

61.35±3.09

70.57±9.03

t

0.354

29.630

0.040

5.619

1.595

12.931

1.448

4.932

P

0.723

0.000

0.967

0.000

0.115

0.000

0.152

0.000

    1. 讨论

        COPD患者的病情往往呈进行性发展,对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极大,同时还会对患者其他系统以及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机体状态、身体免疫、抵抗力相对较差,从而导致患者恢复周期更长。此外该疾病受环境饮食、烟草等诸多因素有关,致残或致死率极高[2.3]。在临床的治疗中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对患者后期的康复作用不佳,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对此临床上推出在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科学的护理模式来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护理模式多以护士为主导,患者属于被动接受护理,并且护理人员只能进行基础的对症护理,虽然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整体护理质量不佳[4]。呼吸康复护理是临床上不断完善推出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主要以纠正患者呼吸状态,从而改善肺功能指标为护理目的。在COPD中实施该护理模式,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系统功能的训练,从而增加气道的阻力作用,便于气体通过肺泡排出以及吸入新鲜的空气。同时可以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护理方案,让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在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可以松弛呼吸肌,从而改善机体各项器官。此外进行呼吸操训练,可以逐渐调节机体呼吸系统,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降低缺血、缺氧情况对肺功能的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给予呼吸康复护理模式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春苗,王颖颖. 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和呼吸困难评分的影响[J]. 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435.

    [2] 孙福利,王志华. 时效性激励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408.

    [3] 胡紫姣,贺娟,王萌.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呼吸训练及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包头医学,2023,47(3):57-59.

    [4] 白雪莲,邹外龙,杨琴. 呼吸综合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3):65-69.

    [5] 郎华,黄娟. 呼吸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 贵州医药,2023,47(10):1656-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