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两次思考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两次思考实践

杨丽

宁夏银川市阅海第二小学  750002

【摘要】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计算的基础,如果此内容掌握不好,会影响到后续的计算学习。本文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两次思考实践,谈一谈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分析他们的认知活动。从中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算法掌握的困难点,找出形成困难的真实原因,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真实思维     算法困难点     教学对策

在中高段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计算不过关的出错点竟然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出错。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的真实思维是怎样的?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认知活动,找到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标准(2022版)中指出数与运算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往往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算法多样化,最终,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按照此理念,我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教学.

一、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次思考尝试

案例一:

教学12-8时,我选择借助操作小棒进行探究学习。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我发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从1捆里面拿走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2根合起来是4根,得出12-8=4,这种方法一般起名为破十法。很少的学生能想到先拿走2根,再从1捆里面拿走6根,剩4根,这种方法一般起名为连减法。也有部分学生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结果,无需摆小棒。

当学生用小棒摆出计算结果并演示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计算12-8你是怎样算的,发现学生用语言表述起来非常困难。于是我再次借助课件分小棒,采用分解算式帮助学生整理计算思路。(课本上提供的教学思路也是这样。)

(1)破十法的分解算式                 (2)连减法的分解算式

实践证明,一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能够借助小棒理解破十法连减法,并通过老师引导多说多练完成计算过程的书写。但是,当脱离学具或分解算式的提示,让他们独立计算时,仍是困难重重。

原因分析:

(1)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探究过程不完整。

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弱,不会绕拆皮筋,也不会整理小棒,在有限的操作探究活动中很难完成任务,更难谈探究算理了。

(2)从动作表征到算法表征过渡太快。

布鲁纳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形式,实际上就是3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即动作的(动作表征),映象的(图形表征)和符号的(算法表征)认知结构。教学中虽然老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整理思路总结算法,但是中间少了让学生通过图形表征进行表象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这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因为少了这一部分的活动,所以思维较弱的学生很难梳理出算法。

(3)只用分解算式帮助学生梳理算法思维是断层的。

不论采用破十法还是连减法,都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拆、二减、三算。计算思考的步骤多而复杂。只用算式分解法直接从三步思考过渡到两步思考,对于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困难不小。

探寻对策:

(1)设计圈一圈的环节,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出结果后,可以设计以下圈一圈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

破十法:                                   连减法

(2)先用思维分解图,再用分解算式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破十法:

连减法:

思维分解图是从动作表征过渡到语言表征,帮助学生总结出三步计算方法,我还编了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种计算方法。例如:破十法:2减8不够减,先把12分一分,12分成2和10,10减8等于2,2加2等于4。连减法:看到2想到2,把8分成2和6,12减2等于10,10减6等于4。在学生比较熟练三步计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分解算式整理出两步计算的方法。这样节奏稍慢一些,可以帮助思维较困难的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实践后发现很多学生确实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掌握的更加熟练了,用语言叙述算法时条理清楚很多。

二、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二次思考尝试

案例二:

但是按照上面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让学生不说思维图的过程,要求在心里快速默算时还有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另外用这两种计算方法来算速度不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障碍点又在哪里呢?

原因分析:

(1)计算步骤多,思考时间长

无论是破十法还是连减法,都需要通过三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计算思考的步骤多且复杂,无形中计算速度就提高不了。而想加算减法相对来说,思考过程就只有一步,比较简单。例如:12-8=(   ),想:8+()=12。通过观察和实验,我发现三种方法以想加算减最好口述,最容易实现知识的内化。

(2)短时记忆量大,难以记住。

由于步骤较多,就需要学生将这三个步骤及先后得出的结论强记在头脑里。而一年级的学生的短时记忆量往往有限,也制约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即使有些学生发现了一些巧妙的算法,例如:计算12-8=(),只要用12个位上的2加上2就可以算出结果,很多学生还总结了口诀:减91,减82,减73……等这些巧算的方法。但这些都是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的,无法理解,用的也是错误百出。

探寻策略:

破十法和连减法对于思维困难的学生掌握起来依旧很难,想加算减法思考起来简单,便于学生掌握,但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的不熟练的学生,计算起来困难更大。对此,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定要让学生熟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现知识的自动化

(2)增加一些求未知加数的练习。

例如:()+6=13,7+()=12,14=5+()等这样的求未知加数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想加算减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构建起思维的桥梁。

(3)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背诵加法口诀表

曾有教育专家就提出来,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让学生就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能熟练的背出来,会对学生学好计算有很大的帮助。加法口诀是用口诀的形式读出来,一共20句,四字一句,借助汉语一字的发音特点,背诵起来朗朗上口。

口诀的写法,采用前面两个汉字是加数,后面阿拉伯数字表示和,这样可以分清哪个是加数,哪个是和。最后一句不用九九18,而用两个九18,是为了和乘法口诀表区分。相信,如果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就像背乘法口诀表一样的张口而出,那么他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也能信手拈来。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学生是很嫌弃破十法和连减法的,处于发展水平两级的学生大多会采用想加算减,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会采用破十法居多。但当这部分学生发现想加算减的速度很快时,慢慢地也会放弃破十法。所以到这,才真正的体现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好计算的基础,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差距,学习的思维特点也不一样,在教学时老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找准学生的困难点,多思多想,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帮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20226月第1/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明芳.尝试心理分析寻求教学对策[J]小学数学教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