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实施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师生沟通实施的策略研究

庄华芳

武进区庙桥初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167 

摘要:师生沟通无处不在且尤为重要,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沟通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经历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时而和谐,时而交锋;时而坦诚相见,时而拉起心理警戒线......笔者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总结了一套基于心理学的简单有效的谈话法,可以帮助班主任提高与学生谈话的水平。

关键词:谈话法 心理学效应 倾听 共情

说话是一门艺术,谈话是一种智慧。谈话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描述为“一句话可以挽救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因此,好好说话,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直接而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作为负有重要教育责任的班主任,更需把握学生成长的心理学规律,并掌握心理沟通的艺术,让谈话承载教育的思想。

一、基于心理学效应的师生谈话法的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应用心理学效应开展师生谈话,如把严厉的批评裹上一层甜甜的糖衣,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一)巧用标签,放大优点。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标签效应”。王同学是一名性格较为内敛的女生,英语作业已经连续两天没有交……作为老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展师生谈话法时,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怎么搞的,为什么英语作业两天都没交!是不是不想读了?现在打电话让家长来一趟学校!”

“你平时一直都挺努力的,课堂也很认真,这些天英语作业没交,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二)冷热水效应,减少师生冲突。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渴望被认可,一旦被否定,很容易出现抗拒情绪,甚至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情绪涌上心头,立即对该生进行严厉批评,若是师生之间情感链接较为稳固且该生心理承受力较好,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若是不满足上述两个前提,学生很有可能产生较大抗拒情绪,不接受这样的批评,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

冷热水效应,其实就是在批评前先给学生做好心理预设,让学生对事情的处理结果有心理准备,这样学生更容易接纳,比如说“在我的课堂上,希望所有同学都能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要是老师发现有同学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是要被批评的。”

(三)超限效应,批评点到为止。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我们教师是好心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二、“由情入理”师生谈话法策略

(一)由“情”开始:用倾听与共情疏解情绪

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处理学生的情绪,因为学生正被挫败、愤怒、委屈、迷茫、焦虑等各种情绪包围,这些复杂的情绪占据了学生的内心,就像一个塞满了垃圾的杯子,只有先把垃圾清除,才有可能注入清水。

“由情入理”师生谈话法要求老师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价值中立要像“镜子”那样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绪,看清自己的内心。

倾听与共情是使这种价值中立发生作用的两剂良药: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尽情表达不良情绪;共情让学生感受到有人懂自己,知己的感觉让学生愿意倾诉内心更深层的想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评判、不打断,让她尽情地诉说。同时,不断在心中凝炼着学生话语中饱含的情绪感受与内容表达,再尽量用简短的话语将教师的总结反馈给学生,这个过程就是积极的共情。共情使他们感受到了理解与支持,因此愿意倾诉更多。通过这样不断地倾听与共情,学生的情绪会得以彻底地宣泄与释放。

学生找老师谈心时,往往会先试探性地说一些浮于表面的话,其实就是在寻找默契,看看老师是否能够懂自己的内心。他们会根据老师的反应,判断自己可以表达多少和多深入。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学生建议,而不是接纳、包容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那他们就不会跟我们说这些深层的思想。没有了解,帮助又从何谈起呢?如果学生的问题能得到理解与包容,再加上理性的讨论和梳理,就能够极大地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引入“理”性:用理性分析修正认知不足

这个环节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修正认知上的不足,最终帮助学生做出合适的决策。这个过程可以用具体化、举实例、夸张假设等技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而不是固着于自身歪曲的认知所带来的信念。通过改变错误认知,拥有方向感和确定感,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三、“由情入理”师生谈话法的注意点

(一)谈话要包容

对学生进行谈话时,班主任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过于着急地干预,这很容易打断学生的倾诉,使学生累积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难以呈现。

尤其是当学生在诉说自杀时,极可能激起班主任的焦虑,这时候班主任就容易对学生进行劝说,如:“你得想想父母呀,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他们得多伤心啊。”这类劝说会缓解班主任的焦虑,却有可能使学生从此关上心门,因为她会从心底认定班主任没有能力承接这部分的探讨,而且班主任的反馈也会使学生感到内疚。学生仍会被极端念头所困扰,她只能孤身应对。

所以班主任保持内心的稳定以及时刻的自我觉察十分重要,因为这种稳定会让学生觉得“我有任何想法,在这里都是被接纳的”。只有在接纳的状态下,他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情绪宣泄。

(二)谈话要得法

凡事都应讲究方式方法,谈话也是一样,如不注意方法同样很难取得效果。首先,班主任应选好谈话的环境和方式,因为谈话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也不一样。其次,可以采取“迂回绕取”的方法,使对方感知不到你谈话的意图,有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次,谈话不要过于频繁,不停的说教,就会失去谈话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反感。还有,谈话还要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按照每个人的思想状态,脾气秉性不同,谈话的方法要因人因时而异,不能一把尺子量全班。最后还要有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帮人不知其所急所需,排忧不知其所思所虑,犹如射箭没有靶子,只能乱放箭,这样的谈话效果也不会好。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也难免会产生迷茫、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师生谈话法的专业性和艺术感,才更有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明窗,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感受生活的多样色彩和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庄华芳(出生于1973年12月) 女,汉族,江苏常州武进,学历:本科;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初级中学。职称:中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