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术后体位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麻醉术后体位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静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404100

摘要:麻醉是临床外科一项重要课题,借助直肠灌注、静脉、吸入和肌肉注射等途径,将药物送达人体,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令其消失意识,丧失疼痛感,相应系统达到可逆状态。体位在医疗活动中有独特意义,为了适应医疗,麻醉后选取适宜体位,可缓解相应表现,加强疗效,防范后期并发症。本文以麻醉术后患者为对象,就其体位护理展开综述。

关键词:麻醉;体位护理;疼痛;并发症

医学水平提高,人们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点体现在术后体位舒适度方面,体位不同其舒适度有一定差异[1]。进行麻醉手术时,外科护士和麻醉术后患者接触最频繁,其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麻醉后患者舒适度关系密切。有关研究提出,进行椎管内麻醉和全麻术后,6h内应令患者行去枕平卧位,以防范头疼、呕吐等表现,但近些年有学者对其持质疑态度。

1.麻醉类型

1.1硬膜外麻醉

实施硬膜外麻醉,选择适宜麻醉药物,将其于硬膜外腔内注入,对神经根产生阻滞,对于其支配区域,形成暂时性麻痹。给药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连续法和单次法,结合穿刺部位,包括骶管阻滞、低位阻滞、中位阻滞和高位阻滞。开展硬膜外麻醉后,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有全脊麻、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1.2全身麻醉

牙科医师Morton于1846年在牙科手术中引入乙醚蒸汽进行麻醉,10月份手术成功。在临床麻醉上Morton属于杰出人物,采用乙醚成功麻醉意味着麻醉进入现代化[2]。就静脉麻醉而言,1872年有相关学者选取水化氯醛经由静脉注入,开展全麻。到1934年临床开始使用硫喷妥胺,在近现代静脉麻醉治疗史中被视为主要药物。

2.麻醉术后相关体位

2.1去枕平卧位

去枕平卧位既往应用广泛,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开始质疑该体位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刘玉慧、顾玲、李幸霞等学者提出,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有稍许缺陷,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虚弱无力表现,由于术中会为患者放置引流管,会致使机体产生不适感,例如出现肌肉紧张、置管疼痛等反应,影响到后期活动。长时间维持该体位,会导致腰部组织、颈部僵硬,引发一系列不良表现,例如肌肉酸痛等。贺海萌、许凤、张会娟等学者提出,采取去枕平卧位能防范受呕吐影响产生的吸入性肺炎,可降低呼吸道梗阻发生风险。但该体位同时会致使潮气量减少,下降到9.2%,会对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预后不佳[3]

2.2颈下垫一软枕卧位

有学者认为术后选择一个软枕将其放在患者肩部后,能减轻颈肩部肌肉张力,缓解紧张度。舒适、科学体位可减轻疼痛,调节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表明,将软枕放在头颈下方,可减轻背、颈和头部酸痛,提升舒适度。但该体位难以预防膈下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难以减轻疼痛、水肿,会对后期引流产生一定影响。

2.3半卧位

倪丽平、成健和林艳玲等学者提出,采取全麻后若患者不存在禁忌证且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可选取30°半卧位,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时,其恢复期约为6h,此阶段是防范误吸的关键期,在防范吸入性肺炎方面,被称之为黄金6h[4]。全麻术后提供半卧位,能促进肺部扩张,增加血氧含量,减轻疼痛,推动呼吸功能尽快恢复,但就整体而言,全麻手术关于半卧位的研究较少,仅在患者清醒后。

3.不同麻醉方式选择体位

3.1硬膜外麻醉选择体位

硬膜外腔存在于两层硬脊膜之间,属于潜在腔隙,不直接连接颅内,开展硬膜外麻醉时,药物存在于硬膜外腔,分布范围小,不会对脑脊液压力产生干扰,不会对脑脊膜压力产生直接刺激。术后可选取头部垫枕,能防范头痛,另外,该方式和现代生理习惯相符,和去枕平卧相比,具有更高舒适度。针对行硬膜外麻醉者,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其生理习惯,选择适当体位,保证解剖位置良好,防止因肌肉过度伸展,导致牵拉和紧张,缓解不适感,预防并发症[5]。术后若患者出现以下表现,建议选择去枕平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时,硬脊膜被穿透,维持去枕平卧,时间为1-2d;出血量较多;休克等。

3.2全麻选择体位

目前开展全麻时,人们对于患者舒适度、体位重视程度不同,分析总体发现,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不同体位的认知,未充分了解到其对机体生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待患者清醒后,应选择半卧位,未认识到新鲜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预后。有关研究表明,对普外科患者展开治疗时,提供全麻处理,患者横膈中心可能表现出偏移,同时膈肌张力显著降低。全麻后6h,患者出现炎症、腹腔内渗液等的风险较高,令患者行半卧位,能促使其尽快排出腹腔积液,减少积液吸收[6]。针对头面部、口腔,选择半卧位,可以防范面部胀痛、黏膜水肿和头面部充血,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整体、现代化护理理念更新,临床护理主张以患者为中心,住院患者对于舒适度有了更深刻需求。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护理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分析患者病情,根据麻醉类型,择取适当、科学体位,加快血液循环,提升肺通气。如去枕平卧维持时间较长,患者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现象,对疼痛更敏感,因此应适当更换体位,提高舒适度。

参考文献:

[1]侯闪闪. 两种麻醉阻滞方法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疼痛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4):172-173+176.

[2]孙榕,林兰钦. 支气管封堵器联合围麻醉期体位护理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23):4094-4096.

[3]彭鹏,张欣.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的镇痛效果评价[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10):1246-1248+1251.

[4]陈凤,徐冲敏,陈景洋,梁汉坚.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体位摆放的镇痛效果[J]. 北方药学,2022,19(7):71-73.

[5]李荣华,蒋蕴智,蒋晨浩,张建楠,徐敏逸. 颊针疗法在髋部骨折手术麻醉体位摆放过程中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6):59-62.

[6]赵彦春,陈丽华,赵丽艳,于国军,康定坤. 帕瑞昔布钠复合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对高龄髋关节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期间镇痛效果的影响[J]. 右江医学,2021,49(9):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