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专注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题目:专注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卢研

单位:三河市燕郊中学

内容摘要:很多学科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正文:

创新乃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主题,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这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以这盏灯为导航,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此外,由于某些学科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故事、游戏、悬念等途径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入情入景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能主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从自身修养带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让课堂变的生机且富有一定的活力。同时,教师应当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道法课堂中,教学九年级上册《我们的梦想》一课时,教师可先借助电影片段引入教学内容,将“梦想”一词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把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梦想结合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本课的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增强它的实践性。首先,教师应该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课堂教学,创造一种民主性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了解每位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 这样的情景互换使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道法课堂中,教学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一课时,让学生谈谈:作为青少年应该如可实现中国梦。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呼应学生,认真为他们点评,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念感,使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给学生一种敢说感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氛围。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营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原则:问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问题要有新鲜感,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问题的难度要适当,不是学生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更不是为难学生的难题,要注意启发引导。

例如,在道法课堂中,教学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一课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们猜猜课文主要写什么?利用猜测来推断课文内容和重点,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学生纷纷回答:“礼”的体现;以礼待人的意义;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礼是什么?这是创造思维的一种训练,需要学生的灵感,需要创新意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形成机械记忆,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还原”,通过“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渗透,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和指导,形成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另外,由于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认可,所以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道法课堂中,教学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内和国际两大角度去探究思考,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不仅利于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较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形成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创新和实践,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好奇心带动求知欲,从而产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荣桂.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2]吴玉琴.“核心价值”入课堂,春风化雨“润”无声[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4)

三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卢研立项编号:2022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