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视角下吴兴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

/ 2

基于实践视角下吴兴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

问题解析及路径探索

施玉堂 嵇金鑫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吴兴分校1 313000 

吴兴区发改经信局2 313000                 

内容提要:后疫情背景下,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专精特新企业仍然极具发展潜力,具有创新能力突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特点,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也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等问题。吴兴区针对相关问题,积极深入企业现场走访调研,探索相关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 键 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湖州吴兴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习总书记强调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广大中小企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总体情况

目前,专精特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全国来看,小巨人企业共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一)湖州市

截至目前,全市规上企业4077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2家,具体情况如下:

类别

长兴县

德清县

安吉县

吴兴区

南浔区

南太湖新区

规上企业数(家)

969

928

592

434

949

205

小巨人(家)

27

18

19

16

14

8

省专精特新(家)

120

112

74

90

83

34

占规上企业比重(%

15.2%

14.0%

15.7%

24.4%

10.2%

20.5%

(二)吴兴区

截至目前吴兴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全区规上企业数的24.4%,占比全市第一。今年1-6月,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136.8亿元,占全区产值的28.9%

二、问题解析

(一)产业链条协同不高。在主导产业培育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产业链系统化思考、谋划、设计、攻关不足,导致我区物流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上企业协同度不高,合作不够紧密,仅有三一装备具备可带动较长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其配套大多集中在江苏、上海等地,本地协作度不高。

(二)核心竞争实力不强由于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我大部分企业未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在竞争市场上普遍呈现市场认可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关注度不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后备梯队储备不多。截至4月,我区规上工业企业434家,仅占全市的10.6%,居第五位。与兄弟区县相比,企业数量、产值规模、发展质效和科研能力等相关指标均排名靠后。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中,20%的头部企业对营业收入、创新投入等指标的贡献率达到60-70%,众多中小企业无论从体量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上仍显薄弱,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不够扎实。

(四)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专精特新企业多为攻坚硬核科技的技术型企业,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慢,需要外部融资予以支持。但是,目前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积累、民间借贷等渠道,有限的资金难以保障企业长期创新。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紧缺,但企业融资条件欠缺,银行向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不愿意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时,由于抵押的程序繁锁,评估费用高,也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路径建议

(一)动态调整,实施梯队培育工程。建立专精特新培育清单,细分为智能物流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控机床等5大类,并对辖内已有企业情况数量、发展程度进行摸底分类,遴选企业作为首批培育企业入库。围绕主营收入、净利润、市场占有率、专利、研发支出占比、品牌打造等核心指标,每季度开展培育企业晾晒比拼,激发企业互看互比、互促互提内在动力。综合比拼结果,按年度对培育库内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和名单动态更新。

(二)借力外脑,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实施人才引智汇聚工程,立足智能装备、数字产业等重点产业人才引进需求,充分发挥出太湖实验室、西塞山科学谷等高端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开展产研倍增行动,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加快企业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与省内、市内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技能性人才,定期组织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开展调研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因地制宜,实施绿色赋能工程。以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为契机,创新启动首批机械加工企业智能化诊断,切实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全省首批低碳试点区县创建,创新推出工业控碳数智平台,逐步实现碳排放精准管控,加快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全面深化工业领域碳效改革。实施标杆引航行动,围绕主导制造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推动企业从制造智造转型。

(四)数智赋能,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领航行动,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渗透,带动配套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典型场景,培育一批标杆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强智能化监测和数字化分析,促进产业链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和在线共享。

(五)标准筑基,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强化区域品牌创建,以三一装备等单项冠军企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品牌集群。率先开展标准筑基工程,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上升为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创新以关健核心技术为标准、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攻坚培育浙江制造精品。实施品牌推广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洽会、产品推介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

)金融赋能,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入实施凤凰行动,组织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对接,支持更多符合条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建立白名单管理制度,围绕专精特新、上市后备等重点领域,出台行业+金融配套政策,对名单内企业新发放的信用贷款、政策性担保贷款、项目贷款给与贷款贴息、担保补助等政策支持,提升金融资源输送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