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评价研究

赵丽萍1   李云菊2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省  735100

摘要:目的:研究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用弱视训练的效果。方法: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共计80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弱视训练干预手段,将干预后的效果与视力正常的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80例研究对象在经过干预前后调节功能的比较,其在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调节滞后量也要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实施弱视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视力水平,有利于儿童预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弱视;屈光不正;弱视训练;功能调节

弱视属于儿童群体常见的眼部疾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睛屈光异常导致远处的物体不能正常在视网膜上成像,对儿童的视功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约占弱视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能够促进儿童的视功能恢复。本次研究针对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资料展开讨论,同时与健康视力儿童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一、所选资料与方法

(一)所选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收集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8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对该组儿童实施干预训练,并将干预训练后的效果,与健康视力的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组男性患儿为49例,女性患儿为31例;患儿年龄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2.11)岁;单眼弱视52例,双眼弱视28例;其中包括轻度弱视25例,中度弱视37例,重度弱视18例。对照组儿童共计80例,男性患儿为48例,女性患儿为32例;患儿年龄在4-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2.46)岁。两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所选方法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弱视训练均参考《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中相关内容及操作规范,且由本院弱视训练室同一医师指导,按照视得宝VP-V402型多功能弱视治疗仪说明书的要求使用该仪器完成为期3个月的弱视训练治疗。

(三)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儿童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

(四)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代表计量资料;以%代表计数资料,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对两组患儿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及调节滞后量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相对较低,调节滞后量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及调节滞后量对比(X±s)

组别

时间

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

调节滞后量

研究组

干预前

11.84±1.31

5.36±0.32

1.71±0.23

干预后

13.66±1.14

6.14±0.53

0.92±0.148*△

对照组

14.02±1.51

6.82±0.71

0.26±0.13

注:由于干预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二)不同观察组儿童训练前后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调节灵敏度对比训练前

不同程度弱视儿童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无较大差异(p>0.05),轻度弱视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0.05);训练后,不同程度弱视组患儿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明显高于训练前,调节滞后量比训练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观察组儿童训练前后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调节灵敏度对比训练前

组别

例数

训练前

调节幅度

训练后

训练前

调节灵敏度

训练后

训练前

调节滞后量

训练后

轻度组

25

12.52±1.16

14.27±1.26

5.84±2.24

6.48±2.34

1.73±0.12

1.18±0.17

中度组

37

11.23±1.22

14.24±1.52

5.76±2.35

6.15±1.68

1.75±0.14

1.27±0.22

重度组

18

10.43±1.37

13.24±1.41

5.67±2.24

5.67±2.45

1.55±0.43

1.31±0.25

t

21.5321

23.932

0.3136

0.9725

0.1224

0.2451

p

0.000

0.000

0.7914

0.000

0.9154

0.000

三、讨论

通常情况下,儿童具备统一的双眼调节的功能,睫状肌由远到近对近距离进行注视时发生收缩,导致晶状体突出,由此加大了屈光力。当患者在近距离注视远处物体时,其眼部的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由此减短屈光力。据相关研究证实,患者机体的屈光状态与眼调节功能紧密相关,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同时也对病情的加重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眼部调节功能的失常会直接导致弱视,以及屈光不正的问题产生,并且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时可以引起交替视力的发生,进而对立体视觉的形成产生抑制,造成恶性循环,使得眼部调节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视网膜影响减退,最终导致失明。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80例屈光不正性儿童的眼部调节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调节幅度、调节滞后性以及调节灵活度。并且此次研究的数据显示了调节幅度、调节滞后性以及调节灵活度在屈光不正性的弱视状态下具备相对较高的表达,同时也证实了采用弱视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以及调节灵活度,从而提高眼部调节功能,直至眼部功能恢复达到正常。也有相关研究显示,将弱视训练作为儿童早期的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手段,既可以改善儿童的视功能,又能够提高儿童视力的灵敏度,由此提高儿童的视力,且与本次研究的数据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对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用弱视训练的影响效果明显,可有效促进儿童的眼部视力恢复直至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阮静颖.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评价研究[J].中外医疗,2021,40(32):67-70.

[2]张利科,陈霄,杨宏宇等.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