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流电影看女性主义的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从主流电影看女性主义的困境

刁溢佳

成都外国语学校

摘要:电影在传播思想和教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流电影市场中习惯以男性视角叙事,女性角色被弱化、被刻板化,这和导演等创作者的身份、接受的教育等不无关系同时,看这些电影女性自身也习惯站在男性的视角看世界,弱化自身的价值和追求,那便是亲手将自己置于第二性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的电影,将充满力量、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搬上荧幕,让女性自身认识到”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让男性意识到女性绝不是他的附属品而是与他同样独立的人。

关键词:女性主义,主流电影,反男性凝视

不知你是否在网络上或是电影院里留意过电影海报的构图。我也并非专业人士,但我每次在电影院的售票厅中等待开场时,总会看看一墙的海报。于是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那些所谓商业大片的影片的海报上,男性作为叙事主体站“C位”,而女性则是缩小在边缘,以至于没有女性角色。就拿知名度最广的“碟中谍”、“速度与激情”来说,男主角们极尽耍帅之能事,在海报上“凹造型’,占比极大。

有人要为之辩解,这几部电影本就以男性为主角,海报这样设计并无问题。

可是,主流电影市场中习惯以男性视角叙事,女性角色作为男主角的女友或是镶边的花瓶之外再无其它的价值,这本就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掰着手指头,在各知名影片中数得出几个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电影?

电影的易于传播决定了它对民众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看这些电影的女性自身也习惯站在男性的视角看世界,弱化自身的价值和追求,那便是亲手将自己置于第二性[1]。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在都市中打击犯罪,而他们的女友总是作为人质,等着superhero的从天而降,英雄救美。这就是,“男性一生都在被看见,而女性一生都在渴望被男性看见”的悲哀。

的确,也有芭比这一形象代表女性,可她的爱好是衣服包包化妆品,每天和朋友商量去哪里做美甲。因此男孩从小代入超级英雄,便觉得自己肩负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而女孩,她们被长辈带入芭比的市场,便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漂亮。保持漂亮,然后呢?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男性物化、挑选的对象。

电影中,有母亲、有女儿、有妻子、女友,唯独缺少职业女性。这和导演不无关系,女性导演少之又少。男性导演则大多在是父权制熏陶下成长的中老年男性,他们通常以女性角色遭到性侵来表现这个女人的不幸,且她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躲在男性身后。女性在电影中总是与情爱或是家长里短挂钩。我只看到将女性物化、刻板化的男性凝视。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的电影,如“你好,李焕英”,“小妇人“等。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在成为妻子或是母亲前,她还应该是她自己,而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庸,。我们也不乏这样的真实人物,如”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一只手匆匆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东西“[2]的作家伍尔夫,又如革命烈士秋瑾,又如张桂梅校长、叶嘉莹教授等。将充满力量、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搬上荧幕,让女性自身认识到”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让男性意识到女性绝不是他的附属品而是与他同样独立的人。

当然,一味的喊口号和挥舞旗帜也只会使观众审美疲劳,同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于挑拨性别对立。因此制作方更应小心莫把女权思想当流量密码,抱着牟利和博眼球的态度来创作。

女性绝不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就的,言听计从的附庸,她是敢于逃离伊甸园的莉莉丝,是与第一个男性亚当同时诞生于世的莉莉丝[3],是从出生起就拥有自己姓名并为之捍卫的人。

她只可能也只应该是她自己。


[1] “第二性”的概念是由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第二性》中提出

[2] 昆汀贝尔著萧易译《伍尔夫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2页

[3] 莉莉丝原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的人物,被认为与风暴的化身莉莉图以及迦南的巴拉特是同一位存在。犹太民间传说中,她被认为是《旧约》的人类祖先亚当的第一任妻子,由上帝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泥土创造了她与亚当,因不满亚当而离开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