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许丽芬1,王志娟2

1.浙江理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浙江省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状况调研从现状入手通过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力度开展情况等四方面深刻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索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对策

关键词宗教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作为一个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群体,正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给予广大青年人正确适时的价值观引导有着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本科类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梳理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对策。

一、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的基本内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迅速,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更好地了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课题组自编问卷于2023年9月面向浙江省本科院校学生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送电子问卷,调查范围涵盖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等不同专业类别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2份,其中男生68.88%,女生31.12%;农村生源56.33%,城镇生源43.67%;汉族93.99%,少数民族6.01%;其中共青团员占比63.95%,中共党员7.3%,群众28.76%;学生干部占比34.66%。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全部参与调查学生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群体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调查范围虽仅限于浙江省部分本科院校,但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对研究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  源

性  别

民  族

是否担任学生

干部

农村525(56.33%)

男生642(68.88%)

汉族876(93.99%)

是323(34.66%)

城镇407(43.67%)

女生290(31.12%)

少数民族56(6.01%)

否 609(65.34%)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总体宗教观的调查数据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概况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总计932份,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2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0%。54.51%的学生没听说过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39.91%的学生认为身边有极个别信仰宗教。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状态总体积极向上,信教学生总体占比不高。但于此同时,也有16.31%学生表示,目前没有宗教信仰,以后可能会信。大学生宗教信仰种类多样,结构稳定。其中信仰佛教的占比最多,为总信仰人数的46.43%,基督教排名第二,为28.57%,第三为伊斯兰教7.14%,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宗教。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总体平稳可控,但对于潜在的“易感人群”的教育引导压力很大。

2.对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情况

在“您是否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问题上:45.17%的大学生认为“基本了解”,32.19%认为“不太了解”,9.44%认为“完全不了解”,仅有13.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在“您是否了解我国宗教活动开展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问题上:45.17%的大学生认为“基本了解”,32.19%认为“不太了解”,9.44%认为“完全不了解”,仅有13.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在“您是否知道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问题上:85.3%的同学表示“知道”,14.7%表示“不知道”。在“您是否知道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均不接收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入党、入团”问题上:84.76%的同学表示“知道”,15.24%表示“不知道”。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有大部分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唯物主义观点,但即便在大学本科这个层次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模糊不清甚至知之甚少。

3.对待宗教的态度情况

在“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参加虚拟宗教团体组织的日常聚会活动”问题上:97.1%的大学生表示“从不”,2.04%表示“偶尔”,0.86%表示“经常”。在“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发布、分享宗教生活感悟或宗教信息”问题上:96.67%的大学生表示“从不”,2.79%表示“偶尔”,0.54%表示“经常”。在“您日常生活中是否与网络平台上的宗教界人士交流”问题上:95.6%的大学生表示“从不”,3.86%表示“偶尔”,0.54%表示“经常”。在“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浏览宗教网站和宗教人士的博客”问题上:94.96%的大学生表示“从不”,4.72%表示“偶尔”,0.97%表示“经常”。数据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敬而远之”,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对宗教神秘感的好奇,会在网络上浏览相关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互联网已是宗教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可忽视。

(二)对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

1.接触宗教的途径

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广泛。调查显示(见表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被问及到“您一般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宗教信息”时,书籍、报纸等资料以及身边信教人士的宣传是主要渠道,均占到46.43%,接下来依次是参与宗教组织的活动(42.86%)、上网浏览宗教协会的网站或论坛(17.86%)、关注宗教组织或个人的微博、微信(10.71%)、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参与宗教讨论(10.71%)、其他(10.71%)、参与虚拟宗教活动(7.14%)。这说明大学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宗教,除了传统的书籍报纸、身边信教人士的宣传外,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表2  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宗教信息

途径

人数(N)

百分比(%)

查阅书籍、报纸等资料

13

46.43%

身边信教人士的宣传

13

46.43%

参与宗教组织的活动

12

42.86%

上网浏览宗教协会的网站或论坛

5

17.86%

关注宗教组织或个人的微博、微信

3

10.71%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参与宗教讨

3

10.71%

其他

3

10.71%

参与虚拟宗教活动

2

7.14%

注: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

2.对所信仰宗教的了解

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所信仰宗教的认同”,64.29%的学生选择“部分认同”;对“所信仰宗教的教规教义”,仅有28.57%的人是“非常了解”的,35.71%的学生处于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状态。这说明,尽管有的学生信仰某种宗教,但大部分信教学生对宗教的认知仍处于较为浅层的水平。当身边出现宗教信仰冲突时,60.71%的人会选择相互尊重,25%的人选择,无所谓不理睬。总的来说,对待不一致的信仰大部分学生是比较理性的。

3.信仰宗教的时间

调查显示,67.86%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时间是在“小学前”,14.29%的大学生是在“小学期间”,10.71%的大学生是在“中学期间”,还有7.14%的大学生是在“大学期间”。从以上数据来看,92.86%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在进入大学之前。这说明学生在家庭和中小学环境中最容易受到宗教信仰的冲击,恰恰印证了“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迅速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产生信念动摇,大学阶段也仍是需要防范的重点时期。

4.宗教信仰的传播

   调查显示,64.29%的信教学生不会向身边的人传播宗教,或劝他们信教,但仍然有14.28%的学生,会经常传教并劝说,或者偶尔会传教和劝说。所以信教学生大都能遵守校纪校规,但仍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校园内传教。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发展过程,说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当今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西方的“普世价值”、宗教思潮等正在以隐蔽化、娱乐化的形式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受影响更多的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接受到海量的宗教思想,加之现实社会带来的各种迷茫,使得他们在精神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从而导致成为“宗教徒”,想借助宗教的外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安慰。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李向平曾经指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只能以初级的社会关系(家庭生活)为主”。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或者家庭成员扮演着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您主要受哪些影响而选择信仰宗教”的回答中,85.71%认为“家庭环境”是其信仰的直接原因。同时,民族传统及习俗对学生的信教也有较大影响,35.71%的学生受民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这种超越性的特点足以使大学生对宗教的主观情感异化为感性的心理意识。即大学生自身所讲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通常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情感、学业、求职等挫折时想求助于神的保佑,以助于自己走出生活困境。青年是富有梦想、朝气的群体,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渴望尝试新鲜事物。但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人际关系和棘手的选择困境,其人生信仰和心理发展功能尚未完全确定。这使得大学生在压力的迫使下,对宗教的心理安慰作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认为信仰宗教可以帮助自己顺利解决生活难题。据调查结果显示,21.43%的信教学生,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高校肩负着传播意识形态的使命担当,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在“您在思想政治理论及其他课程中是否涉及到宗教文化、政策等相关的教育”问题上:35.84%的学生表示“有相关内容的教育”,34.23%表示“有,但是内容很少”,也有29.94%表示“完全没有”。在“您对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如何”问题上:37.1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8.84%表示“比较满意”,20.17%表示“一般”,0.75%表示“不太满意”,3.11%表示“不满意”。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无论是在课程上还是日常的宣传教育中,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关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

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对策

(一)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那是有害无益的。”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前提是要学生对于宗教的产生、发展、社会作用以及最终走向等要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加科学理性辩证地对待宗教。“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思政课程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针对宗教的蔓延态势、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等在课堂上、教材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予以解释,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架构,并且处理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隐形合作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专业课程以及“四史”教育的全过程。

(二)不断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高校思政工作者是主要力量,要在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交流,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引领。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自身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组织教育能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掌握要扎实,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宗教信仰的动态,能够就中国宗教的概况、基本特点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做出科学回答。此外对于国家宗教政策和法规等基本内容,要做到全覆盖的普及教育,提升学生的意识。特别是对于重点关注群体,信教学生群体,要通过日常工作真正了解学生信教的原因,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在建立情感连接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统一。

(三)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阵地

“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如果不能占据互联网这一主阵地,并对其合理规范和有效掌控,它就会成为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镜”。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宣传正能量。比如,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题网站,共享科学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广大思政教育者开展宣传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正能量,在自由学习环境下,帮助他们自觉地树立科学健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网络监控,果断制止非法宗教势力从网络空间蔓延到校园。让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促进校园网络生态健康发展。

(四)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宗教的自由,但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活动。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其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广大学生能严格遵守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确保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对已经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要加强宗教事务管理,避免这类学生群体遭受唯心主义等伪科学的蒙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 人民日报,2016-04-2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吕素香 张德玉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8,(11)

[4]于光胜 石明霞 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防范机制探究.理论观察.2021,(12)

[5]杨小霞 陈镇城.“微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成因分析.青年与社会.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