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专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专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兰清 高淼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430205

摘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获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素质提高项目为依托,研究本省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教师智能制造专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路径。本文从培训项目的基本情况、总体思路、具体实施、过程管理、培训意义,阐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智能制造 院校教师 培训项目 专业能力

一、培训项目的基本情况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强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随着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传统机械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机遇。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领域优先发展的关键点,是我国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期。在“智能制造”变革浪潮之下,高职院校急需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来破解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在“机器换人”等现象日渐普及的今天,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这给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变革契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共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养装备制造类教师信息化素养、数字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技术技能,近三年,承接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等多项国家级培训项目,累计培训800余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承担了智能制造项目培训,培训时长接近1个月,本着“以人为本、全方位服务”的宗旨,学校精心组织,严格按照投标文件承诺的相关事宜,落实培训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此次培训,共48所中高职院校的60位教师参加,参训教师除获得项目结业证书外,还获得了2种及以上技能证书,培训项目整体满意度、管理团队满意度均达到100%,课程设置、教师授课、用餐和住宿等安排学员满意度都在93%以上。

二、培训项目的总体思路

1.管理机制建设。成立基地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成员单位协同协作机制,形成工作绩效考核一体化制度体系。

2.培训团队建设。通过持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专家,优化专家库。建成资深教学专家、行业技术领军人物领衔,优秀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为主力的培训师资团队。

3.软硬件条件建设。建设1个双师培训基地网上管理运营平台;建设10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6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10门项目式优质课程、10本立体化培训教材;持续更新基地硬件设施,研究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新职业新岗位技能培养需求,购置数字化、智能制造单元10台套,AR\VR数字化虚拟设备40台套,建设基地智能化设备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智慧教室5间。

4.创新培训模式。坚持专业服务产业,专业群服务产业链的培训总体思路,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创立“理论培训+跟岗+顶岗”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分层、分级培训模式,满足中职、高职、本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双师等级标准的教师培训需求,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

5.推动国际化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各国优秀企业、院校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基地国际化水平提升。

三、培训项目具体实施

1.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保证项目培训目标达成

项目组设计了《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求问卷》,通过问卷星调查,了解到省内中高职教师对PLC控制技术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加工操作与维护、智能控制系统与装调等技能提升上需求较多,故本次培训在课程设置及组织形式上都进行了积极改进与创新,采用技能培训+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接近1个月的培训时间,设置4门课程,对应6个工作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并引入了职教理论、专业建设、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等专题培训,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项目组投入的资源在投标书上承诺的教学计划基础上,根据评标专家意见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过程投入资源高于投标书要求。

2.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参训教师考核内容包括分课程考核、教案、出勤、学习总结四部分,比例分别为50%10%10%30%。通过对参训教师出勤、学习过程、 作业、培训成果等多方面考核,参训教师考核合格率100%12位学员获评优秀学员,占比20%

3.制定专项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过程安全有序

项目组制订了《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承诺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项目培训专项管理制度,为60名参训学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管理规定,按要求组织学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培训期间学员无违纪现象,没有发生事故或事故苗头。

4.制定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要求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各项费用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费用使用过程严格遵循学校执行预算、审批、支付流程。

三、培训过程管理

全面加强培训实施与过程管理,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

1.提高站位,强化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成员单位资源配置,精心组织

3.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深化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发展,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组织编写教学资料,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拟定培训评价标准;实施分层分级、“理论培训+跟岗+顶岗”培训模式,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辐射带动各地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4.融入数智,匠心育人。培训内容持续优化,广泛植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知识技能,助力“双师型”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数字工匠”,推动职业院校培养传统工匠向数字工匠转化,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培训过程广泛聘请重点院校知名教授、行业企业顶尖专家、大国工匠参与授课,促进参训教师深入了解数字产业发展,把握技术发展脉搏,培育振兴民族工业情怀,培养工匠精神。

5.强化考核,科学评价。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制定实践考核技能点评价标准体系;精心制定培训考核评价方案,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系统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参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学习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温馨服务,保障有力。成立后勤服务小组,服务参训教师生活,保障每个培训项目参训教师学习舒心;成立技术服务小组,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保障培训过程安全顺畅;成立培训工作小组,服务参训教师培训过程,保障培训前、中、后期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四、培训项目的意义

此次培训项目亮点频出,赢得多家媒体报道。职教导向, 培训内容结合岗课赛证;校企双师,强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性;努力拼搏,获得多项技能证书;训后跟踪,持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受训教师积极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学员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项目培训得到一致好评。培训项目受到极目新闻报道、学习强国的武汉学习平台、中国教育网、湖北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等多家报道,为智能制造领域教师的培养发展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辉,邓莹 .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 J]. 当代教育论坛,2023(1):45-53.

[2] 陈凤英,李杰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的问题、成因与行动策略研究——基于制度失范的视角 [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3,25(2):82-89.

[3] 曹晔 .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成绩、问题与对策 [ J]. 教育与职业,2021(17):55-60.

[4] 赵德成,梁永正,朱玉玲 .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J]. 教育科学,2010,26(5):64-68.